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明黑眼里的朱元璋(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朱标表情有些不自然:“有些话我不方便转述,您接着往下看就知晓了。”


马皇后心中的好奇心被勾起,也不再说什么,垂首继续翻看。


越往后看她就越是惊讶。


在谈论朱元璋巡视开封的时候,马钰断言他此去名为巡视实为迁都。


别人不知道,马皇后岂能不清楚。


朱元璋这次去开封,确实是为了考察那里是否还适合当国都。


知道此事的,满朝文武加起来不超过一掌之数。


马钰一个乞丐是怎么知道的?


继续往下看,马钰还给出了五条理由:


其一,个人感情方面,朱元璋肯定希望将国都放在北方的历史名城。


比如长安和洛阳,都是十三朝古都,都曾经孕育了强大的王朝。


换成任何人一统天下,都会优先将国都放在这两个地方,朱元璋也不会例外。


其二,中原王朝的敌人大多都来自北方草原,将国都放在北方,有利于打造北方防线。


其三,应天龙气稀薄。


在应天定都的朝代,除了东晋之外,国祚就没有超过六十年的。


虽然天命之说虚无缥缈,可谁敢赌这东西不存在?


其四,长江天险能阻挡敌人,也会禁锢住人心。


长此以往,会让人变得短视、狭隘。


一旦北方有变,身处江南的群臣大概率会直接要求放弃北方。


马钰还举了南宋的例子。


南宋时期很多人都想北伐,但北伐需要加税。


等把北方夺回来,还要投入大量资源恢复生产。


这些资源都得南方百姓来负担。


所以南方士民普遍反对朝廷北伐。


如果将京畿放在应天,南宋旧事大概率会重演。


其五,南方富庶北方贫瘠,南方人口稠密,北方人口稀少。


如果在将都城放在南方,那北方将彻底失去话语权。


如此就会激化南北矛盾,甚至会导致国家分裂。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得将京师放在北方。


看完这五条理由,马皇后脸上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这五条理由,将天命、历史、人心、现实等等因素,全都考虑到了。


关键是,朱元璋也仅仅想到了前两条,后三条是他们都未曾想到的。


就眼界方面来说,马钰比他们看的还要长远、还要全面。


这是一个十四岁的乞丐能有的认知?


本来她还怀疑,马钰是某个人的棋子,现在看来并不是。


有这份见识的人,压根就用不着这么折腾。


直接来应天,马上就能成为朱元璋的座上宾。


可如果他不是别人的棋子,又哪来的这份见识?


她脑海里不禁回想起关于马钰的信息。


从北方逃难来的流民乞丐,今年才十四岁。


刚到应天不久,就被江宁县的官吏当替罪羊判了死刑。


《(大明)律令》规定,死刑必须层级上报,还要刑部清吏司核查。


刑部查完移交大理寺查,大理寺查完都察院三查。


三司都觉得没问题了,再上报皇帝批复。


马钰就是在清吏司复查的时候,当众说自己是皇亲。


清吏司的官员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朝廷。


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桩冒充皇亲的案子,可谓是震动朝野。


当时朱元璋已经去了开封,马皇后立即命三司会审,还派拱卫司密探打探详情。


事情并不复杂,很轻易就弄清了来龙去脉。


冤枉马钰的官吏,全部下狱等候处置。


他自己则被转移到应天府大牢,等候朱元璋回来亲审。


当时马皇后只是觉得,这个少年乞丐胆子太大了,也有些小聪明。


此时回想起来,她才察觉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马钰比她想的还要高明的多。


她也明白朱标为何能忍住不动了,肯定是产生了怀疑,派人去调查了。


想到这里,她抬头问道:


“好一个迁都,你可调查出什么来了?”


朱标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


“拱卫司询问了与他一起逃来的难民,可以确定他就是乞丐,之前一直在徐州一带乞讨。”


“不知道家人是谁,连姓名都没有,年龄也是推测出来的。”


“马钰这个名字,是为了冒充您的亲戚才取的。”


“去年跟随难民队伍南下,路上还大病一场,差点人就没了。”


“据那些流民说,他病愈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一样。”


马皇后眉头皱起,竟然真的是个乞丐?


这与她所猜完全不一样。


在她想来,拥有这份见识的,定然是大家子弟或者有名师教导。


只是因为战乱才落魄至此。


拱卫司的调查,却推翻了她的推测。


可如果他真的是个乞丐,这番见识又是哪来的?


生而知之吗?


朱标继续说道:“拱卫司还重新审问了江宁县的那些官吏,得知了更多细节。”


“他刚被抓进监狱,还没等用刑就认罪了。”


“江宁县的官吏只以为他是个无知少年,并没有过多防范。”


听到这里,马皇后察觉到了异常。


正常人面临这种情况,肯定会喊冤的。


毕竟这是杀头的大罪,不被酷刑折磨的受不了,是没人会背这口黑锅的。


他这么做,只可能是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人家既然拿他当替罪羊,就不可能再让他活着走出来,反抗只会让自己多受一些皮肉之苦。


所以,他没有做任何无谓的挣扎。


但认罪并不是认命,他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于是他选择了冒充皇亲。


《(大明)律令》:诈称皇亲,罪同谋逆,诛九族。


这么大的案子肯定会震动朝野,皇帝必然会派人详查。


到时候冤枉他的人都会被拖下水。


还有……


皇亲也不是随便就能冒充的,时机选的不对也不会成功。


如果他刚被抓就这么干,江宁县的官吏肯定会让他无声无息的消失。


此事根本就传不到朝廷耳朵里。


所以他才等到刑部清吏司复查的时候冒充。


清吏司的官员直属刑部前途光明,与江宁县的官吏没有利害关系。


冒充皇亲这么大的案子,他们不敢也不会帮对方隐瞒。


否则一旦事情败露,他们也会被抄家灭族。


因此,此案才得以通天。


这种对局势的精准把握,面临危险时的冷静,在生死面前表现出来的决绝……


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更不可能是一个乞丐所能拥有的。


马皇后心中不禁生出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个乞丐身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好奇心催使她再次翻动密报。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让她震惊的东西。


丹书铁券?


怎么可能,他是怎么知道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