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晚唐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八章 :王进(感谢盟主无名坐拥)(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且不说鲜于岳多想,赵怀安这边揽着高仁厚就回营。


路上,赵怀安又问了另外三人名字,分别叫胡弘略,康彦君、党守肃。这三人和高仁厚一样,都是川西军的。


其实赵怀安在听老王找来的四人都是川西本地武士,心里是疑虑的。


他之前和鲜于岳那听说过,说蜀之豪杰英俊尽在成都突将,然后其他外镇军,就属他们黎州军最厉害了。


所以当得知他们四个都是川西的,赵怀安下意识就觉得他们不靠谱。但赵怀安在观察和闲聊了一阵后,却发现这四人有点气度。


其中有个细节,这会天寒地冻的,这四个川西藩军武士,却只穿了件单薄的麻布衣。


这倒不是赵怀安注意到四人身体好,火力旺,而是他看出这四人品性堪称纯良。


且看看城内的这些乱军,哪个不是用刀去抢?而这四人不同流合污,可见难得。


其实赵怀安并不知道,这四人在川西军中都是那种被排挤的,只因为不愿意同流合污。


而王铎在军册中专门就找的这样人,他知道自己这个新主公是有雄心做一番事业的,正需要纯良武人做辅弼。


而他在军册中,正看到一个叫高仁厚的,此君真是人如其名,真乃仁厚人也。


在军册上记载了这人一个小事,那就是上官在“清剿”地方土寇山棚时,因这人忤逆不杀妇孺,特被打了二十军棍。


而像胡弘略,康彦君、党守肃三人都差不多,也有这样那样的能反映品德的“污点”在册。


王铎不清楚这四人武德如何,但至少在品行这块绝对纯良。


后来,他不断找人打听,终于在城南窝棚处找到这四人,当时就更确定这四人的品行了。


这四人有刀有枪,但依旧蜗居在简陋窝棚之内,王铎自己估计,要不是他来找到他们四人,他们估计扛不了多久。


赵怀安喜欢他们四个,尤其是那个高仁厚的,言谈中很有见地,就像刚刚他说那斗笠汉子有前汉士风,这就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此刻,众人走在回营的路上,路边沟壑里倒下的尸体明显更多了。


赵怀安叹了一口气,转头对高仁厚问道:


“老高,之前你说现在像前汉时期的人物不多了,那是什么意思。”


高仁厚很感激赵怀安的招募,说到底他们四个都是被军中排挤出来的,不是失去兵册无法归营那么简单。


兵册丢了再立就好了,实在是他们四个早就被同僚嫌恶,觉得他们不合群。


这在军中是要了命的事。


大家都是提着脑袋上战场的,如果身边的袍泽又不合群,那就意味着这人没打算和大伙处,那这人能信任?


谁都不想他们做脏事的时候,还要防备一个外人。


所以他们四个是直接被赶出去的,都没地方去,最后只能蜗居在城南窝棚。


说个难听的,要不是王铎来,他们四个准熬不过这个腊月。


他们之前在路上也听王铎介绍过赵怀安,大致听说了其人豪爽的性子,此刻听赵怀安呼自己“老高”,只觉得更亲切,他忙抱拳回道:


“不敢在赵都将面前臧否,只是有一二想法。我以前常听人说书,都言三国我蜀地昭烈皇帝,义薄云天,一众虎将共扶社稷,真真是羡煞了。而在看看如今?礼崩乐坏,天下无义,到处是下克上的狼子野心之徒,就连圣上也不过是老公们的傀儡,岂不就是不多嘛。”


赵怀安点头。


这段时间在军中,他也发现了这个时代的调性,说难听的,就是好人不多。


此前他刚来这的时候,遇到的是赵六这样的纯良老秦人,然后又是鲜于岳这样忧心社稷的豪族英俊,所以他难免把这个时代的道德想得高了。


可自入邛州大营后,他所见的那些人,没几个能称得上是好人的,反而一些草莽多豪杰,比如保义军的孙传秀,但就是这样的好汉子也是枉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正是这一系列的事,让赵怀安明白这该死的中晚唐到底是怎么一个卑劣的时代。


他听高仁厚说的义愤填膺,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说再多,而是问旁边跟着的王铎:


“老王,你去县寺是寻我的?”


王铎摇头,告诉赵怀安:


“主公,我是想找另外一位人物,叫王进,此人之前为川西军队将,曾得军中上阵上获的一等功,据说非常善于练兵。”


赵怀安问向高仁厚等人:


“你们都认识这位王进?”


高仁厚几人纷纷点头,显然对这位王进早就心折,但这个时候,落在人圈外面的党守肃却说了一句:


“刚刚那斗笠将的身形倒是和王队将颇似,就是那豪侠性子都一般无二。”


可说完这话,党守肃自觉失言,闭口不再说了。


那高仁厚怕赵怀安多想,忙解释了一句:


“确实有点像,但也不一定就是一人。”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从旁边的巷道里传来阵阵犬吠,然后赵怀安等人就闻到了浓烈的血腥气。


众人都是武人,登时将刀刃拔出,尤其是高仁厚几个,虽还未定上下,却已经将赵怀安自觉地护在中间。


被护着的赵怀安看向右侧的巷道,只见不宽不过两步的巷子里扑倒了七八人,其中六个都是光头。


而刚刚的犬吠正是一群野狗发出的,它们正疯狂的撕咬着这些尸体,在看到赵怀安来了后,它们还闷哼着要护食。


赵怀安一看那地上的尸体,就认出正是刚刚追击斗笠汉子的僧兵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