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章:利益交换,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跟他说吧。”


李承乾伸了个懒腰,倚坐在胡床上。


“是。”


一旁的太子詹事岑文本转而看向了李恪:“吴王殿下。”


“江南士族远在南方,势力在关中相对孱弱,支持魏王的山东士族就不一样了。”


“他们本来在朝堂上就是仅次于关陇门阀的群体,长安同样有许多山东士族出身的勋贵。”


“从对抗的角度上来看,你想要压制甚至是取得势均力敌的态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


“呼!!!”


李恪长吐出一口浊气,表情变得格外沉重。


“东宫希望和吴王府做一笔交易。”


“先生请讲!”


坐正了身体,李恪面容严肃的看着岑文本。


“陛下封禅泰山,召魏王、晋王随行,关陇门阀、山东士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件事上。”


“借着这个机会,东宫可以悄无声息的将江南士族出身的官员调入长安。”


“这样一来,吴王殿下就有了和魏王、晋王抗衡的班底。”


迎着李恪的目光,岑文本缓缓道来。


‘唰!!!’


李恪不禁眼前一亮,可他还是提出了质疑:“我需要付出些什么。”


“或者说,江南士族需要付出些什么?”


“很简单。”


李承乾淡淡道:“东宫有一批进士需要安排到地方担任县令、县丞。”


“有多少?”


“300人。”


“什么?”


李恪瞪大了眼睛,满是不敢相信的看着他。


大唐有360个州(府),1557个县,江南人口繁多,却也不过才51州,数百个县,这么多进士安排下去,这得需要多少官职。


“多么?”


耸了耸肩,李承乾随意道:“不把下面的县令、县丞换了,县官如何擢升至州府,州官如何晋升入京?”


唐朝的科举承袭自隋朝,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进士和明经是含金量最大的两个科目,通常只取24人,这些进士还需要经过吏部的复试才能正式授官。


历年来,明经、进士两科的进士及第人选都是供不应求,可其它各科进士就有些不够看了。


前两科的进士大多数是士族出身,有关系,有人脉,早早的当上了官,其它各科进士多为庶族,一个个都在吏部等待,从贞观元年到现在,至少诞生了数千名进士。


东宫已经向河西、河北、巴蜀、荆楚、江淮等地安置了不少进士,大多是正九品的县丞、从七品下的县令,执政地方都是人口稀少、土地贫瘠且边远的下县。


江南之地历来富庶,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在这里安插人手,非常困难。


因此,他只能用这个条件进行交换,让庶族出身的江南进士扎根当地,扩大东宫的影响力。


这些底层的县令、县丞,又是庶族出身,他们更懂人生疾苦,能力和手段都是佼佼者,要不了两年时间,这些人就会脱胎换骨,成为大唐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我答应。”


沉思之后,李恪还是选择了答应下来。


区区一些不入流的芝麻小官换取进入京官位置,何乐而不为呢?


“嗯。”


李承乾、岑文本对视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莫名的异色。


.................


太极宫,两仪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