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3章 菩萨面相,霹雳金刚(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其它朝代呢?


何志刚倒是知道,韦曲镇的名字就是因韦氏祖地而来,坟肯定不少。但他从来没细算过,竟然这么多?


他想了想,指着龙头上的那块鳞片往南一点,也就是林思成断定荣安县主和张安世陵所在的那一块:“这儿呢,风水好不好?”


“更好,墓更多。”


林思成重重一点头,“在唐代,这里就是龙额,葬过亲王,不过被黄巢给盗了……在宋代,这种地势叫‘卷珠阁’,在明代,称之为‘香炉案’,清代又叫‘魁星倒悬’……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上佳的风水宝地!说直白点,墓很多很多……”


陈朋往坡下看了看:“有多多?”


林思成想了一下:“墓挨墓,人挤人……上下重叠两座墓只是常态,三重叠的墓,估计也不少。不过要看大小,还要看是不是官墓……”


陈朋的眼睛一亮:“小林,如果要找大墓,你要几天?”


几天?


林思成顿了一下:“一夜!”


陈朋和何志刚对视一眼:这样一来,岂不是比陈朋计划使阴招的时间,还要早一天?


因为他得安排可靠的人,还得和局长私下里通个气……


但林思成只需一夜,既便他明天找不到,也不妨碍陈朋使阴招……


两人点点头,再没打扰,轻手轻脚的下了坡。


差不多到下午两点,林思成收工,回到酒店倒头就睡。


凌晨,又准时出现在坡顶上。


好几盏大型充电灯,将坡顶照的透亮。


林思成坐着折叠椅,时而看一看星相,时而翻翻书,再时而画几笔。


图画的越来越多,所代表的地形轮阔却越来越小:凤栖塬、韦曲镇、南里王、北里王、凤凰嘴、皇子坡……


赵修能和两个儿子站在旁边,时而看看林思成翻的那几本书,时而对视一眼。


瞳孔中流露着掩饰不住的惊疑。


书他们知道,也翻过:


第一本是明代时任过陕西提学使,后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祁光宗所著的《关中陵墓志》。


第二本是清代曾任陕西巡抚,官至太子太保、湖广总督毕沅所著的《关中胜迹图志》。


这两本书一直有流传,包括现在都有印本。书里记载的墓确实不少,也有不少同行拿这两本书找墓,比如于大海和高振岗。但大部分都是帝陵和陪陵,有命找,没命挖……


除此外,民间一直谣传,说除了帝陵,这两本书里还记载过“西京九塬墓葬秘录”,据说从汉到清,凡是西京的官墓大墓,记载的清清楚楚。不但有详细的地理记载,更有明确的地理配图。


问题是,所谓的秘录,谁都没见过。


而林思成翻的这两本,怎么又是图,又是“志”的?


仔细再看内容:宋范氏墓,宋陕西制置解盐使、尚书度支员外郎范实,葬于县城(长安县)东南十八里……其下子孙陪陵四座!


解盐使是正五品,乍一看,不大。但在小县令才是九品的宋代,五品已是高官。而城南十八里,差不多就是这儿。


但问题是,爷仨把《陵墓志》和《胜迹图志》翻烂了,也没见基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再怎么说,赵修能也是关中鼎鼎有名的坐地虎,压根就没听过西京有过什么北宋范氏家族墓。


那林思成的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哪来的?


赵修能忍了又忍,最后着实没忍住:“林老板,这是关中陵墓志中的九塬秘录?”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明清的时候官府删减过,把小墓全删了,只留帝陵和陪陵,所以民间流传下来的版本不全。


这是从省博找来的古刻翻印本,全倒是全,但里面记的也不一定准,而且模棱两可:比如县城东南,却没说东南多少度。所以得靠风水术推演,还得观星、画图!”


赵修能点点头,又指了指:“那这个呢,就这个北宋范氏家族墓?”


林思成顿了一下:“这个记的准一点,画个图就能找到。但别挖,也别乱传!”


我几个亿的身家我闲的,我挖这个?


再说了,就你这个图,别说让我画了,我看都看不懂……


赵修能抿着嘴不说话,眼睛里却冒光:如果林思成去盗墓,靠这本书,靠他那手自己一看脑袋就发晕的风水术,最多一两年,就能盗成亿万富翁。


不信?


一件宋瓷能卖多少,一座五品官墓,四座陪墓,里面又总共该有多少?


只这一座,就上亿了……林思成能硬忍着不走邪道,这得多大的定力?


怪不得老娘说:那娃儿身上有正气,眼里有慧光。


赵修能还问:什么是慧光。


老太太:菩萨面相,霹雳金刚……


……


没画多久,差不多三点,林思成收拾东西。


赵修能瞄了一眼图:“林老板,不看了?”


“不看了!”林思成点点头,“够了!”


赵修能想了一下:“光一座北宋五品墓,不太够吧!”


“那个只是顺带,不在这儿!”林思成笑了笑,“放心,有两座王墓,够了!”


赵修能猛的一怔愣,心里打了个突:王墓……于大海完了?


你个瓜怂,坟里把气冒咧(祖坟冒晦气,意指倒大霉),你惹谁不好?


老娘果然没说错:菩萨面相,霹雳金刚。


你送我两座候墓,那我也送你两座王墓,刚刚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