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章 我姓林(月票加更2/3)(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杨志高看的很认真。


林思成同样的看的很认真。


雕工极好:平雕辅以圆雕,极具立体感,且层次分明,精巧入微。


刻痕打磨的极细,用肉眼几乎看不出留砣的迹像。衣饰飘逸,褶皱纤毫毕现。再看整体: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观音形像更是栩栩如生,


但雕工很新,不超过一月,林思成甚至能看出流派:典型的揭阳派刀法。


再看玉,质地细腻,翠色满溢,透光时绿意流转,仿佛一汪春水凝于腕间。


透不说,还润,隐约有一种涂了蜡,又抛光的质感。


侧光再看,絮如雪花,又如撒断的丝棉,均匀的散开,如星光洒落其间。


但很少,微乎其微,若隐若现。


乍一看,标准的阳绿飘花冰种料。在翡翠等级中属于第二级,既冰种。


如果细分水种,则排第三级:既帝王绿(祖母绿)、玻璃种(高冰)之后,称之为正冰,又称阳冰。

https://m.9biquge,com

特点是质地细腻,色调鲜亮,晶莹温润。缺点是透明度稍低,能隐约看到一些细微的晶体结构,也就是所谓的飘花、絮,就如这一件。


如果估值:器形这么大,水头这么足,至少三四百万左右。


但林思成总感觉哪里不对……并非因为认出杨志高而先入为主,而是真的感觉不大对。


一是器形太薄:高四十公分,宽近十五公分的观音,厚度却不足五公分。乍一看,给人一种单薄瘦削,飘逸有余,厚重不足的感觉。


这在大器形,特别是佛像类的摆件中很少见。


当然,也可能原料就这么薄,但一般的师傅会设计成手镯,镯心再设计成佛牌、无事牌之事的小件。这样雕下来,价格至少还能翻一翻。


其次,亮则亮了,但太刺眼:像赵总这样站在背后打光,真正的冰种料不会像现在这样,把大部分的光线反射过来,而是一半会射进玉层。


关键的是,林思成总感觉这种“刺眼的亮”有些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


暗暗狐疑着,林思成站了起来。


其它人正看的仔细,没人在意,唯有赵总和老板娘精神一振。


不怪他们警惕,委实刚才看佛像的时候,林思成给公婆俩的印像太深: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既懂木,又懂玉。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他们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然后,公婆俩就跟约好的一样对视了一眼,眼底闪过一抹警惕。


林思成怔了一下:哈?


要是心里没鬼,你们紧张什么?


心里更加确定,但脸上半点都不显,他装做茫然的模样瞅了一圈:“老板娘,卫生间在哪?”


“这儿!”


“好,谢谢!”


林思成漫不经心的走了过去,还回头冲着老娘笑了一下。


但就是这一回头,林思成怔愣的一下。


此时的他站在观音像的侧面,既没有杨志高正面打的光,也没有赵总背后打的光。所以看的更清楚:


晶莹的玉质表面,反射着一种油润的光泽,仿佛抹了猪油,更像了涂了蜡。


稍稍再一偏,幽绿的佛像陡然一暗。观音背后的背光牌,就像是树叶般的那一块,竟然透出一种诡异的灰?


一纵即逝,但林思成看的很清楚,就是灰。但这是翡翠,怎么可能泛灰?


霎时,脑海中闪过一道光,林思成豁然开朗。


他终于想了起来,那种“亮的刺眼”的熟悉感是从哪来的了。


某音直播间:珠光宝气的女模特打着强光手电,光晕下的翡翠饰件泛着幽绿的光,真就像玻璃的那么透。


男主播声嘶力竭:家人们,透不透,水不水?


当然透,因为饰件切的极薄,撑死了半厘米。捡块石头切这么薄,都能透过几丝亮来。


也当然水:因为饰件背后垫了锡纸,跟现在赵总站在观音后面打光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是不是翡翠?


当然是,而且真的不能再真。


但是,和青海玉、俄罗斯玉并和田玉是一个套路:同样的成分和构成、近乎相同的质地,成品的价格却差十几,乃至二三十倍。


前者为缅料,后者为危地马拉料。前者需要爆破深矿,挖十吨都不一定筛选出一块。后者却是露天开采,跟捡的一样。所以,原石的价格悬殊更大:五十倍以上。


但在国内的认知度极低,就现在,就2007年,别说收藏家和消费者,规模稍小点的珠宝商都不知道危料是什么东西。


直到2020年,中国翡翠第一案被爆出来,危料才慢慢的被人熟知。


但在那之前,被骗只能认倒霉,所谓卖定离手,报案都没用。


所以,极新的刻工?


还有杨志高与赵总那个极为隐晦,且极为诡异的眼神交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