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刘辩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章:太平道欲反!(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平道,亦是如此。


当任何一个非官方且不受控的组织拥有四十万狂热成员,那么它就必须被取缔。


刘辩深吸了一口气,将内心的杀意压制:“此事,暂且搁置,卿等不可明文上疏,孤已有……”


“可是殿下,太平道势大,当早做防备!”


刘宽不等刘辩说完便将他的话打断,也许是这些年见惯了刘宏的不作为,因此觉得这位太子殿下无非也是要说“孤已有决断”这等敷衍了事的话语。


他实在是不明白刘辩的想法,三人都从刘辩的眼神中觉察出了刘辩对太平道的忌惮和杀意,可却又什么都不做,着实有些令他们失望。


尽管他们三人都是抱着借太平道叛乱这件事来中断接下来的今古文之争,可心底也未尝没有为了这片汉室江山思虑。


尤其是刘陶和刘宽,二人都是刘氏宗亲,自然也不希望山河跌宕。


刘辩斜睨了刘宽一眼,没有说话。


孤当你是宗室长者你们才是宗室长者,你刘陶是高祖十四世孙,刘宽是高祖十五世孙,而孤是高祖十三世孙!


也就是说若是当真按照宗法礼制,哪怕刘辩不是太子,刘陶也得喊他叔父,刘宽更是得喊叔祖父!


他刚打算解释就大呼小叫地打断他,这般举止岂是为人臣之礼,又岂是谏言之道?


倒是杨赐年岁最长,更善于察言观色,也注意到刘辩话语未完。少年太子,自然也有几分脾性,于是扯了扯刘宽的衣袖:“文饶,先让殿下说完再谏言不迟,如此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孤早已察觉此事,堂堂皇宫竟遍布太平道信徒,如此孤岂能安睡?”


其实后汉的朝堂早就注意到了张角的太平道,如此规模庞大的一个宗教组织自然早就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郡县的重视,但出于对局势的考虑,刘宏当初选择了退让。


数年前张角便因鼓动百姓,“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塡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被朝堂以“诳耀百姓”的罪名抓捕。


然而光和四年(公元181年)闰九月,刘宏大赦天下,将张角及一众弟子教众纳入了大赦范围内,但要求张角立刻解散教众,结果张角却没有悔改。


也就是说,如今的太平道势大,纯粹是刘宏放任的。


“此次张让、赵忠、郭胜、高望等四人,为孤清除了宫中上百名太平道信徒,张让、赵忠也向孤坦言,其与太平道来往密切,但不知太平道有无反意,只是信道。”


“而后中常侍吕强觉察宫中有中常侍封谞、徐奉二人勾连太平道嵩洛大方马元义为内应。”


刘辩说到这里的时候眼中掠过一抹庆幸,他只记得历史上张让、赵忠与太平道来往密切,但二人应是没有反意,为了确保宫中安全,还是让一众中常侍清查宫中太平道信徒,却没想到还真有意外惊喜。


不,应该是惊吓。


中常侍吕强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同为中常侍的封谞、徐奉二人似乎对太平道了解过甚,还有刻意放过一些太平道信徒内侍、宫女的行为。


原以为这不过二人是袒护些义子、义女、义孙之流,却没想到吕强细查之下竟发现二人与一名为唐周的太平道高层来往频繁。


而后有人向吕强检举封谞、徐奉二人是太平道内应,欲在宫中作乱。


吕强便立即请示刘辩,刘辩调步兵校尉高顺领人随吕强捉拿封谞、徐奉二人及其心腹等逆党,但未曾抓捕唐周。


而从封谞、徐奉口中,刘辩也审问出了那惊骇汉室的十六字箴言。


从刘辩口中得知太平道竟真的有反意,并且将手伸入了宫中,三人惊骇莫名。


“敢问殿下,哪十六个字?”


刘辩轻哼一声,声音前所未有的冰冷,双手撑地身躯向着三人微微前倾,就像是生怕他们听不清似地一字一句道。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