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4章 斩颜良诛文丑,关公名震河南(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曹公,快到吾之军阵来!”


喊话的同时,又看一眼身旁的关羽。


适才关羽未曾出战,只因他要守着刘备。


陂下一片混乱,人声嘈杂,尚不知战到什么地步了,文丑死没死。


结果一看,文丑已经单骑冲上陂来了,还追着曹操撵。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关羽暗想,曹公将爪黄飞电给了我,坐下马儿脚力不足,被这文丑追的狼狈。


倘若有个三长两短,关某之过也。


遂不假思索地催马冲出阵去,几乎与刘备的喊话同时而发。


文丑正赶曹操时,忽见一将来得急。


倒拖龙刀,气势汹汹地奔自己而来。


观他容貌,似与探子说言相似,便高喊一声:


“来者莫非姓关!”


关公已确认此人便是文丑,立即回答:


“原是关某。”


文丑遂怒,挺枪骂道:


“红脸贼,汝杀我兄弟,实是大胆!”


“本将奉袁侯之命,来同颜良报仇。”


“此前本欲杀那叛贼曹操,哪知晓你主动前来送死,可速速放马过来较量!”


言讫,关公已暴射而起,劈头盖脸就是一刀。


文丑即举枪架住。


只听得“铛啷啷……”巨响,火星子直爆。


云长两膀发震,架住那杆铁枪。


两将都不数合,文丑见关公力大,一时杀不了他。


自己又单骑冒入险境,若待曹操、刘备其他大将反应过来。


一起过来围杀自己,如何是好?


文丑遂弃了关羽,往陂下冲跑下去。


关羽哪里肯舍?


坐下爪黄飞电马快,赶上文丑,照脑后就是一刀。


文丑感到后背一阵阴凉,待觉不妙时,那刀已翻至后颈。


只听得“唰——!”的一声。


殷红的鲜血从文丑脑后喷出,似喷泉一般不断溅射。


长枪落地,尸体从马上滚落下来。


见关羽杀了文丑,刘备大喜,回首谓众人道:


“吾二弟天下无敌!”


曹操则瞅准战机,挥鞭下令,大驱人马掩杀下去。


文丑军本就是一片混乱,不见了主将文丑,又见陂上大批人马冲杀下来。


顿时大乱,军士自相践踏。


关羽引数骑在乱阵中左冲右突,直逼得河北军大半落水。


此前被文丑军所夺去的粮草辎重,再次被联军夺回。


此战,曹刘联军大胜!


曹操、刘备各自点齐本部军马,清点了粮草。


然后勒兵班师回官渡,大宴众官,贺云长及诸将之功。


至于文丑之尸首,仍是令传示诸营,提振三军士气。


文丑乃河北名将,军中不少人对他都十分忌惮。


闻说其已被斩首,惊讶之余,又问是谁斩的。


答说是关羽,便问:


“岂非先前斩了颜良,封汉寿亭侯的关云长乎?”


“正是。”


一时间,关羽名声大噪。


不表。


时袁绍勒大军行至延津,人报先锋将文丑已为关羽所斩。


袁绍大怒:


“这红脸贼连杀吾两员爱将,吾誓杀之!”


郭图在侧,谏言道:


“今番连折了两员大将,挫动士气,不宜马上再战。”


袁绍亦知此理,乃令军士先前,就于酸枣处下寨。


大军连营数十里,暂时按兵不动。


袁绍一面又催河北审配,速速督运粮草。


一面又亲自出面,安抚诸将士。


袁绍的威名还是在的,诸将中不少人都受过袁氏恩惠。


在袁绍亲自出面的调解下,将士们很快便从颜良文丑战死的阴影中缓过气来。


郭图再对袁绍谏道:


“前番挫动锐气,不宜马上再战。”


“今将士们既已恢复士气,审公粮草也在路上了。”


“袁公仍旧在此徘徊,何也?”


袁绍神秘兮兮地一笑:


“此前吾本欲在月初,便将曹操剿灭。”


“不想曹操这厮与刘备联合,连斩了吾两员爱将,倒甚是棘手。”


郭图暗想,那你还笑得出来?


不过转念一想,袁绍笑得这么从容,莫非心中另有计较?


遂出声问道:


“臣愚鲁,莫非明公已有破敌之策?”


袁绍抚须一笑:


“吾此次领军南征,欲先灭曹后灭刘。”


“曹操所倚者,乃谯县、颍川人士耳。”


“倘彼身死,则虎无爪、鸟无翼,不足虑耳。”


郭图一凛,欠身问:


“曹操身边护卫众多,若不破其主力,如何杀得了他?”


“莫非……唔!”


说到这儿,郭图心中已经猜到些什么了。


“莫非袁公策反了曹操身边的护卫?”


“……嘘。”


袁绍比了个噤声的动作,“此事乃重大机密,勿使太多人知晓。”


郭图“哦”一声,将身子一躬,在袁绍耳旁小声问:


“只是袁公是如何策反了曹操身边的近卫?”


“曹贼此人生性多疑,能留在他身边之人,必是信得过的。”


袁绍嘿地一笑:


“此人名为徐他,乃是典韦的部下。”


“自典韦死后,徐他自感没有出路,恰逢我邺城细作渗透到颍川。”


“徐他便趁势归附于孤,宣誓为我袁氏效忠。”


“近日其时常与孤书信往来。”


“现在曹操连胜两场,正是志得意满之际,必然疏于防备。”


“可使徐他寻机刺之,事若就,曹操合当死矣。”


“彼若死,曹氏又如何与孤之大军抗衡?”


郭图佩服不已,连道袁公英明。


……


这边曹操、刘备领了胜利之师回到官渡,又成功将延津之民成功迁回。


本以为是双喜临门,不想这时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在饮宴庆功之时,人报郯侯李翊已经领军到了。


刘备闻言大喜,“吾等正思如何与袁绍决战,子玉到来,正解吾之愁闷!”


李翊的到来不单单使得官渡前线的河南联军多了一个智囊,更重要的是李翊是带着一万人的军队过来的。


曹刘的兵马皆不在少数。


但每个州郡都不得不留足人手,尤其曹操幅员辽阔,刘备也刚打下青州。


青州现在属于战区,刘备阵营也很难从中获得正向收益。


所以仗打到现在,两家都非常难受,且都没办法妥协。


这场战争的走向,只能是以打赢或灭亡告终。


很快,人报李翊已经到官渡了。


曹操、刘备亲自领人出来接见。


“子玉!”


刘备见着李翊,箭步上前,执起手,轻轻拍了拍,道:


“……先生受累了。”


“……哈哈,我等皆身在战场,无有不受累的,岂独我一人哉?”


刘备将自己向朝廷表奏李翊为青州牧的消息告诉李翊,李翊欣然接受。


刘备将之请入大营,一起商议接下来的动作。


“先生来的正是好时候,适才庖人刚刚将饭食做好。”


“先生来了,正好趁热。”


李翊被请入营内痛饮庆功宴,刘备又单独赏赐李翊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两幅银碗。


以嘉奖其劳苦功高。


李翊自己自是吃不了这么多酒肉的。


只将银碗斟了酒,吃了两碗,然后剩余酒肉,尽数分给手下功劳大的将士。


既是饮宴,大家开开心心的,便不着急贪公事。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敏锐的察觉到什么,便问一旁的曹操道:


“怎不见了曹洪将军?”


曹洪乃曹营将士,本不该李翊多管闲事。


奈何李翊心思敏锐,什么事都爱插一脚,况他现如今为河南谋主,自是有权过问此事。


曹操乃道:


“之前在延津时,子廉在与文丑交战中,不慎伤着了右臂。”


“大丈夫征战沙场,擦着碰着倒也是难免,子廉初时也并不以为意。”


“只是伤口似乎加重了,子廉也是食欲不振,故而未有前来赴宴。”


李翊暗想,伤口加重,应该便是伤口感染了。


“可请医者看过否?”


“医者煎了几服药,尚不见好转。”


刘备见此,乃起身说道:


“备军中倒是有一神医,不妨请他来为子廉将军看看如何?”


曹操便问是哪个神医?


刘备答说是长沙张仲景。


曹操大喜,“久闻张神医大名,若得其出手施救,子廉病可痊矣!”


于是,刘备请命人去营中将张神医请来。


刘备、曹操、李翊同时去看望曹洪。


曹洪待在营中,忽见这么多人来看自己,又惊又怪。


待问明来意后,才知是曹操帮他找了个神医。


曹洪无奈说道:


“区区小疮,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如果大家是来给他送钱的,那他心情还能好些。


结果只是要给自己看病,着实令他失望。


李翊在旁侧说道:


“不论小病大伤都该引起重视,若使小疾成大病,悔之无及矣。”


曹操亦帮腔说道:


“李先生说的甚是,虽是小伤,但不可不慎。”


“子廉乃吾之心腹爱将,不可有失。”


曹洪谢过,乃认真接受张仲景诊治。


张仲景让曹洪将伤口亮出来给他看,曹洪从其言,将衣服脱了。


原来伤口已经流胧了,若不及时处理,伤势真会加剧。


于是,张仲景给曹洪开了几服内中调和的药。


“子廉将军只需照老夫所开之药方,安心调养身子。”


“待休养月余,伤自痊矣。”


曹洪闻言,腾得起身,大声道:


“战事焦灼如火,某如何等得一月?”


不想动作有些大,将伤口扯破,痛呼一声,坠倒在地。


众人急忙将之扶起,张仲景责备道:


“叫汝好生调养,汝却这般性急。”


“现今伤口扯破,又得重新处理。”


曹操便问:


“不知张神医打算如何处理?”


张仲景叹口气:


“子廉将军的伤口留有一块死肉,吾欲将之切除。”


“只是外伤医治非我所长,故不敢定耳。”


曹洪闻言,将胸口的衣服扯破,大声道:


“大丈夫征战沙场,临阵斗死尚且不怕,何惧一刀?”


“张神医要割肉,就请速速下刀便是。”


张仲景乃解释道:


“子廉将军有所不知,非是我不能下刀。”


“而是担心处理不好伤口,反延误病情。”


张仲景最擅长的其实是防疫还有伤寒症等内部调理之症。


让他去动外科手术,他倒真不甚擅长。


但即使如此,张仲景的外科水平依然远胜过其他医者。


因为医术在这个时代是方技,本身是不受待见的。


故医者本就寥寥无几,学的精的就更少了。


军旅中的医者,那都是象征性给你包扎一下伤口。


你要是能活下来,算你命大。


活不下来,那就是你的命。


“那张神医可还有别的法子?”


曹操追问道。


张仲景一捋胡须,沉吟道:


“近日老夫听闻,中牟附近有一位善治外伤的医者。”


“他无偿为之治病,不妨请他过来试试。”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