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0章 李翊妙算谋东城,徐州诸郎施穴攻(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法可行!”李翊又问其余诸将意见,诸将齐齐拱手,纷纷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了。


“善!”


李翊一颔首,眉头蹙起,雷厉风行地下达命令。


“既然诸将中,国让最熟《备穴》之法,便将汝麾下部曲,临时编为工兵曲。”


“趁夜掘土开道,攻打东平陵!”


“喏!”


田豫拱手领命。


其余诸将也各自接了军令,按部就班的准备袭扰东平陵。


……


一切的谋划算计,终究是要付诸实战的。


不管规划上吹得有多天乱坠,若是实战不过关,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李翊在赵云、陈到等将的陪同下,亲自领军来到东平陵城下。


但见城头之上,张郃领兵排开阵势。


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


张郃本人亦未受到战败影响而显得蹉跎困顿,反倒双目有神,威风凛凛的立在城墙之上。


陈到见此,亦不觉感慨:


“张郃新败,然河北人马依旧如此雄壮有威。”


“这张郃的确是一个将才。”


李翊想起上次与张郃见面时,还是在五年前。


这五年,早已物是人非,两个人在各自阵营的地位有都有所变化。


念及此,李翊乃催马上前。


左右便问李翊何往,李翊答道:


“今日来此,非是为了攻城。”


“乃是许久没和老友叙旧,待我至城下,以正言感之。”


“且看张儁乂心动不心动。”


左右之人听了,亦暗自好笑。


这哪有靠阵前数语,便使敌将倒戈来降的?


像赫赫有名的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老罗只为了爽,忽略了一个重要逻辑。


这世上哪有在两军阵前,劝降敌军主帅的?


纵然人家主帅真的想投降,难不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我投了?


那我不要面子的吗?


李翊倒也没想就在城下劝降张郃,只说叙旧。


于是,赵云领了十数骑,陪在李翊身边,驱至城下。


在走至一定距离后停下,遣使高声呼喊:


“请张将军过来说话!”


张郃闻得喊声,探头去看,见是李翊,自己的故人。


又听他喊自己出城讲话,人马又带的不多,便欲出城,


临了又觉不妥,暗道如今两军交战,正是多事之秋。


自己曾经为徐州军所擒,但终被放回。


彼时可以解释说,当时的刘备忌惮袁绍实力,未敢轻动袁绍大将。


故将袁谭、张郃等人一并放回。


虽然如此,张郃这“旧俘”的身份还是太过敏感。


张郃也不敢在此时冒头,于是打消了打算出城去和李翊相会的念头。


只在城上大声呼喊:


“张郃在此!未闻李郯侯找吾何事?”


李翊见张郃不下来,倒也不恼,只笑声问道:


“……未有他事,特来与张将军叙旧耳。”


听得李翊如此优哉游哉的话语,城上其余诸将纷纷过来看热闹。


他们大多只听过李翊名声,并未见过李翊本人,


只知他善用谋略,深谙用兵之道。


并且还是徐州重臣,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河南两大强权的共同谋主。


着实后生可畏!


今日见着本人,生的倒是眉清目秀,五官端正。


披一件淡蓝色的鹤氅,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在仅有十数骑的护卫下,来到城头之下,全无半点惧怕。


确实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冷静……


张郃并不能理解李翊为什么要专程来看自己,但此时的他已经远远比不得李翊了。


这位可是真正的河南谋主,节制四州一司隶兵马的人物。


今肯念旧情,专程跑城下来跟自己叙旧,着实难得。


张郃遂礼貌的拱手一礼,朗声回道:


“多劳君侯挂念,诸事安好。”


“遥记当年在乐安时,君侯只是轻摇羽扇,便使我军闹哄哄,去匆匆。”


“夺路而走,弃甲骂青骢。”


张郃先表达对李翊的敬意,又接着道:


“自别君侯,倏忽数载。”


“不想君侯风采依旧,已名震天下矣!”


“忆昔相从之时,多蒙教诲,感谢不忘。”


“今君侯节制四州人马,权倾天下,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


“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


张郃这话倒是发自内心的。


李翊此人温文尔雅,待人和善,没有任何官架子。


也没有瞧不起他这种兵子的意思,这一点令张郃颇为感动。


“一时虚名耳,不足为道。”


“倒是张将军,君仪表不俗,奈何失身于贼?”


张郃闻言一惊,左右将领亦陡然色变。


怎么聊得好好的,突然开始人身攻击了?


指臣骂其主,跟人身攻击没区别。


“袁公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天下独得其六七,奈何说我为贼?”


张郃当即反驳。


“吾等奉诏讨贼,岂能有假!”


这时候便体现奉迎天子的好处了,李翊再次搬出汉家四百年的金字招牌。


“袁术叛逆,私藏玉玺,已为刘将军和曹司空所灭。”


“今袁绍侵占四州之地尚不知足,还要无端侵我河南领土。”


“此非反贼,又是什么?”


这便是沮授之前所提到的,河南是义兵,曹刘是有舆论优势的。


“公等听好了!”


李翊将矛头猛然转向城上守军,“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汝等若是不早做决断,必为其所害。”


“倒不如投我河南来,夫以刘将军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李翊在拉票环节中悄悄将曹操摘出去,大肆吹捧徐州的工作环境有多好,薪资待遇怎么这么样。


刘将军本人更是世之明主啊云云……


“将军,这李翊是来劝降的。”


岑璧在旁侧提醒张郃。


张郃又岂听不出来,正欲开口回复。


李翊已经先自说道:


“张将军且听吾一言。”


“如今山河黎庶,悉毁兵灾,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今刘使君仁德著于四海,正欲匡扶汉室,保君济民。”


“然常叹一人之力有穷,恨无志同道合者并肩。”


“以张将军之人中俊杰,何不与吾一起辅佐玄德公,共做忠臣?”


“上可以匡君济民,名垂竹帛。”


“下可以荣妻荫子,光耀门楣。”


“张将军莫要执迷不悟,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终不是我河南对手,早晚败亡。”


“张将军乃深明大义之人,切莫失身于贼。”


“不若保全有用之身,与我等一同光复大汉河山!”


李翊一口气将自己的劝降词全部说出。


丝毫不拖泥带水,几乎是一气呵成。


他这段话的煽动性很强。


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抬高了自己,贬低了袁绍。


还为张郃规划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然张郃却并没有被说动,只抱腕一礼:


“多谢君侯美意,然如今各为其主。”


“君侯还是先破我城池,再谈将来之事罢!”


被张郃拒绝的果断,李翊反倒笑了,接着说道:


“若我果真破城,将来必不为难将军。”


张郃亦笑着道:


“若将来袁公扫平河南,使天下重归一统。”


“张某也一定在袁公面前求情。”


话说到这儿,使李翊暗自下了一个决心。


那就是此时的张郃,并不是适合招降。


显然,目前仍旧是河北强,河南弱。


现在袁营大部分将领高官,都坚信袁绍最终会取得胜利,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即便袁营内斗,也仅仅是因为他们“分赃不均”,争夺日后如何瓜分河南。


莫说袁营内部这么想了,便是历史上曹操自己麾下,都有大量的人与袁氏暗通款曲。


现在要张郃投降河南,对他而言无异于是慢性自杀。


历史上的他虽然是带兵临阵主动跳反。


但彼时战况已经十分焦灼,两边的厌战度都很高,民间怨声载道。


此时的张郃虽然屡遭败绩,但整体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即便失了整个青州,也很难撼动袁绍的根基。


念及此,李翊撂下了最后一句话。


“张将军可还记得当初在徐州时,李某对将军说过的话?”


“我说,将军将来但有不如意处,尽管来徐州找我。”


“不论何时何地,李某一定扫榻相迎!”


言讫,李翊催马离去。


张郃闻言默然,不知该如何以对。


所谓真诚才是必杀技,张郃被李翊如此器重,自己心中也很不是滋味儿。


投也不是,不投也不是。


那边岑璧见此,乃小声对张郃提醒道:


“将军适才如何不以箭射之?”


张郃闻言一惊,“为何如此!”


话一出口,又觉失言,忙找补说道:


“适才之距,箭矢难至。”


“纵然过去,彼身边猛将如云,也难伤他。”


张郃这句找补倒还勉强能圆的过去,因为适才的距离确实隔得挺远。


纵然有善射之士能将箭簇送到,威力也会大减。


而岑璧想表达的却不是这个意思,叹道:


“将军岂不知,祸将近矣?”


张郃又是一惊,“我有何祸!”


岑璧叹了一口气:


“袁公近年愈发多疑,将军与徐州有旧,袁公遣将军来时,便有人建议袁公莫用将军守青州。”


“袁公虽然力排众议,然仍旧遣吕旷、张南两位将军过来监视。”


张郃一怔,吕旷守平原,张南守乐安。


这两人都是袁绍安排过来的将领,张郃只道他二人就是单纯来辅佐自己守青州的。


哪里有想过那么多,两人还有监视之意?


“吕旷是三公子的心腹之将,张南则是二公子的将领。”


“将军既督青州军务,袁公又遣这二人来,分制平原、乐安两个重镇。”


“其意如何,将军心里岂不明白?”


张郃默然,如何不明白?


一旦自己有变,张南、吕旷马上就会领兵南下,将自己擒住呗。


难怪之前汇报军情时,居然还得先过平原、乐安,才能到袁绍之手。


现在看来……


“袁公疑我也!”


张郃仰头一叹,心中万般无奈。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