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9章精神点老登,可别丢分!【求月票】(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等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由于国家的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商品经济也同步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贵族官僚,乡绅富豪,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财力,兼并土地。


让‘计口授田’的国策,变得难以实施,导致均田农户越来越穷,逃户也越来越多。


当破产农户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纷纷成为‘佃户’的时候,均田制就失败了。


而随着均田制的失败,造成的最大影响便是兵源枯竭。


这些往日自备粮食和武器的府兵,既没有财力来购置军备,也失去了打仗的积极性。


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才不得不转向募兵制。


什么是募兵制?


说白了就是,国家发装备,发军饷,招募士兵打仗。


这种制度,确实解决了兵源枯竭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财政压力。


以前打一场仗,国家可能花费一千万就够了,现在打一场仗,少了一个亿,根本打不了。


因此,国家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或者某些战争上,就会减少投入。

https://m.9biquge,com

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比如唐初设立的都护府,是专门拿来监管被唐朝打败的异族的,朝廷某年的军费若开支大,就可能减少这一部份开支。


而一旦减少这一部份开支,那些异族便会复兴。


再比如,朝廷想集中力量打一场仗,就会加大这场仗的军费开支,那其他的小仗呢?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


可一旦减少了,大家都会想,我是拿军饷打仗的,才多少钱啊,值得我玩命儿?


所以,小仗战败的多,危机就不会断。


当然,也不是说募兵制不好。


其实在府兵制崩坏的末期,唐朝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特别是在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唐朝边境的危机,就没有断过。


经常出现什么‘燕代迫使匈奴之侵,巴蜀婴吐蕃之患。’‘秦之首尾,今不完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的状况。


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状况愈发严峻,才实行了募兵制。


虽然短时间内确实解决了边境危机,但也催生了节度使这样的存在。


节度使制的实行,让边防军队由原来的地方军,边防军,府兵相配合的办法,改为就地招募。


因而,将可以专兵。


逐渐演变成将帅的私人军队,其数量加起来比朝廷掌握的军队多几倍。


当时的唐帝国,总共才五十七万军队,而节度使手中就有四十九万军队,占全国军队的八成以上。


这是何等的恐怖?


简直恐怖如斯!


所以,节度使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而李承乾,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诞生的。


哪怕李世民他们的新方案,只是节度使诞生的原因之一,李承乾也表示拒绝。


却听他再次开口道:“所以,我的意见是,要改革就尽量考虑周全的改革,哪怕任何制度到了后期都会变形,也要将制度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延续帝国的寿命。”


“嗯,太子说的有道理,是朕和诸位爱卿考虑不周。”


李世民反应过来似的,郑重点头道:“当初隋朝灭亡的时候,各路军阀互相征战,出现了大量的荒田,所以,朝廷才会对府兵授田。现在看来,授田只能保持一段时间,并不能一直延续下去,除非大唐的疆域一直拓展下去,总有不够分的一天。”


“而一旦土地不够分,府兵的武器,装备,粮食,就没有了可靠的来源。这便无法保证他们作战的积极性。”


“是啊,一旦士兵失去作战的积极性,想要打胜仗,几乎是不可能的!”房玄龄也随声附和的叹息道。


其余众臣则互相对视,沉默不语。


很明显,他们都被李承乾刚才那番话说动了,觉得之前的新方案,确实有问题。


“那么,依太子之见,朝廷要改革军队,该如何施行呢?或者说,太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就在众臣默然不语的时候,魏征冷不防地问了一句。


李世民与众臣瞬间就来了精神,纷纷抬头看向李承乾。


心说对啊!


你说我们的方案有问题,那你倒是出个没问题的方案啊!


“呃,”


李承乾嘴角一抽,不由抬手扶额,心说这群老登,一个个尽想捡现成的!


不过,这倒是一个好机会!


只见李承乾眼珠子一转,而后端正身形道:“我确实有一个更好的方案,但要实施这个方案,必须得找个合适的人配合我,否则,即使这个方案再好,也无法实施!”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太子说的是何人?”


“李靖!”李承乾脱口而出道。


李世民脸色瞬间就沉了下去。


而其余众臣则面面相觑。


李靖啊!


那可是大唐最顶尖的统帅啊!


若他跟太子搞到一起,那后果.


可以说,简直无法想象。


似乎是看出了众臣的想法,也为了让李世民放下戒心,李承乾又道:“除了李靖将军,其他十二卫将军也可以,但我觉得,李靖将军最合适,一个是李靖将军刚打了胜仗,在军中的威望还在,二个是现在已经太平了,父皇也用不到李靖将军的长处了,既然用不到他的长处,又不能让他闲着,为何不让他做点别的事?比如弃武从文?”


“这”


李世民听到李承乾这番话,不禁心头大动,旋即忍不住追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李靖当文官?”


“对啊!”


李承乾笑着点头道:“不打仗的将军,又不用领兵,当个文官多合适,比如,兵部尚书,父皇觉得如何?”


“陛下!”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一直沉默的萧瑀就站了出来,愤然进谏道:“李靖将军擅动兵马,形同谋反的事还没有审理,怎么能让他担任兵部尚书这样的高位!?”


“呃”


众臣闻言,一脸无语,但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萧瑀,又纷纷将目光落在了李世民父子身上。


只见李世民父子互相对视一眼,当即就达成了默契。


“好了,今天的商议就到这里吧,有什么事,等到朝会再说!”


李世民没有搭理萧瑀,直接就下达了逐客令。


“陛下.”


萧瑀张了张嘴,正打算再说两句,一旁的侯君集连忙拉住了他,笑呵呵地打趣道:“左仆射这么严格,不当太子少傅可惜了!”


“嗯?”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着有心,李世民本打算起身回宫的,听到侯君集这话,顿时定主了身形,好奇地问侯君集道:“潞国公,你这话什么意思?”


“啊这?陛下恕罪,臣只是跟左仆射开个玩笑.”侯君集连忙朝李世民行礼。


其余准备离去的大臣,包括李承乾在内,也纷纷看向了他们。


却听李世民沉声道:“什么玩笑不玩笑的,朕让你说原因,你为何觉得左仆射不当太子少傅可惜?”


“呃,这个.”


侯君集尴尬地咧了咧嘴,然后看了眼李承乾,躬身道:“回陛下,臣就是觉得,左仆射对别人的要求,这么严格,唯恐不够苛刻,而太子少傅,是规劝,管理太子行为的,若左仆射当太子少傅的话,再合适不过了”


“哈哈哈!”


李世民闻言,不禁仰头大笑,而后连连点头:“好好好,说的好!朕怎么没发现呢!”


“嗯,左仆射确实待人严苛,当太子少傅也合适。这样吧,那就免去萧瑀的左仆射之职,改任太子少傅吧!”


“不是陛下.”


“好了,就这么决定了,都下去吧!”


萧瑀:“.”


李承乾:“.”


精神点老登!可别丢分,下次弹劾死这侯贱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