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魏征:他说的是我的词儿!【新书求收藏】(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聚贤馆与显德殿的距离,不算远也不算近,如今老师都走了,学生也不可能在学堂里干等着。


于是,在李承乾、李泰兄弟的带领下,孔老头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就离开了。


而另一边。


尚且不知情的李世民,还在显德殿偏厅商议国事。


此时,李世民坐在软塌上,刚刚看完一卷奏折,随手递给中书令房玄龄,叹道:


“你们看看吧,从武德元年到武德九年,连年征战,致使国库空虚。而今,每年还要向突厥人送去大量财物,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房玄龄看完奏折后,若有所思地道:


“陛下,按理来说,太上皇陛下执政这些年,大唐的国力不应如此,是不是有核查不明的地方?”


“纵使有核查不明的地方,也不会相差多少!”李世民无奈摆手道。


“这....”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后者瞬间会意,当即朝李世民拱手说道:“陛下,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依臣之见,国库还是得交给咱们的人清查为好。”


李世民闻言,想了片刻,点头道:“此言有理,你且说说你的意见。”


“是,陛下。”


杜如晦再次拱手说道:“据臣所知,原来秦王府和天策府的僚属,在陛下登基之后,虽然进入朝廷,开始掌管朝政。


可是像尚书令这一级,也就是左右仆射,仍然由太上皇那些老臣来掌握,应该说,我们还不能彻底的掌握朝政!”


“说得对啊!”


李世民眼睛一亮:“这些老臣是越来越跟不上咱们新政了!”


“但是。”


说着,他又想起什么似的,眼睛一暗:“这些老臣都是太上皇亲自安排的,这也是他的退位条件之一....”


“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了,我们也应该有新动作了!”


长孙无忌眼睛微微一眯,沉声道:


“半年多以前,我们解决了息王和海陵王。他们那些人,现在已经是我们的人了。那么,也是时候解决太上皇那帮老臣了.....”


听到这话,李世民深深看了眼长孙无忌,却没有表态,而是又看向房玄龄,杜如晦二人。


眼见二人皆沉默不语,又抬手指着长孙无忌道:“你!吏部尚书!”


“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吏,都归你管!”


说着,缓缓从座位上站起来,边走边说道:“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做一些事情,然后转圜一下,将太上皇那帮老臣踢出去,彻底掌握朝政!”


“那.....陛下的意思是?”房玄龄试探着问道。


李世民脚步一顿,有些好笑地说道:


“你们是朕的臣子,理应由你们为朕想办法,怎么反倒问起朕来了?”


“呃....”


房玄龄闻言,不禁满脸尴尬。


这时,却听长孙无忌又道:“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呵!”


李世民呵了一声,笑道:“这里又没有外人,有什么不当讲的?难不成,你长孙无忌,也要跟朕见外?”


“臣不敢!”


长孙无忌连忙拱手说道:“臣的意思是,自古政法不分家,若要转圜一下,不妨从修改法律开始....”


“哦?”


李世民闻言,眉毛一挑:“说来听听!”


“回陛下,虽然武德律比隋朝律宽简一些,但陛下执政之后,采取的大政方向是与民休息,所以,臣觉得,可以再宽简一些.....”


“妙!”


李世民眼睛大亮,不由拍手称赞:“妙啊!”


房玄龄与杜如晦闻言,面面相觑。


他们都知道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器重,却从未见过如此睿智的长孙无忌。


或者说,在他们的认知里,长孙无忌一直是一个不贪功,不自傲的中庸之人。


虽然颇有计谋,但也算不上一个很好的谋士。


可是如今,就连他们都没理解李世民的意思,长孙无忌却一点就通,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嗯,无忌此谏议,深得朕心。”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看向长孙无忌,笑道:“这么着吧,就由你,联合中书令,大理寺卿,修改律法!”


“啊?”


长孙无忌面色一诧,心说我就提个谏议,可没说参与啊!


还有,承乾那小子也没说让我参与啊!


“不是陛下,修律是中书令的事,臣这边还有很多事要忙,您看....”


“哼!”


还没等长孙无忌说完,李世民就冷哼打断了他的话,板着脸道:“朕将你们视为心腹,肱骨之臣,在朕眼里,能办大事的,只有你们。所以,办朕大事的,不分官职!”


“这....”


长孙无忌语塞,下意识看向房玄龄,后者微微摇头,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李二陛下在他们面前,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也就魏征能劝谏几句。


不过,他们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李二陛下这次修改律法,宛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如果说,李二陛下在历史上,最大的污点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会说玄武门之变。


其实,玄武门之变也就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算个污点,对于后世的政治人物来说,玄武门之变根本不算什么,毕竟哪个皇帝没杀过几个亲人?


曾经的大汉棋圣,不也开创了文景之治,被后世称赞吗?


所以,李二陛下真正的污点,是改史。


而他改史的内容,也不是玄武门之变,是他父亲李渊。


在《旧唐书》中,他将李渊改成了一个无能的君主,是靠着他一己之力,才有了大唐的天下。


虽然真正的历史不会掩盖李世民的功绩,大唐也确实是他打下来的,但李渊绝不是无能的君主。


至少从太原起兵,到关中建国这段时间,消耗的全是李渊几十年的政治资源,至于到了关中之后,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靠人家李二陛下打的天下。


所以,大唐的天下,准确来说,是李渊父子相互成就的结果。


李二陛下改史,也确实是他的政治污点。


“你们都听着,法律是给老百姓穿的衣服,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所以,朕才让你们多人议论修订。”


说完,李世民又环顾三人道:“这宽,这简,老百姓要容易懂,官吏容易执行,而且一旦定下来,不要轻易改动,明白吗?”


“明白。”


三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


........


就在这时,殿外忽地传来一道声音:“启禀陛下,魏征求见!”


李世民愣了一下,而后摆手道:“宣他进来!”


“诺!”


殿外应诺一声,很快,一身青袍的魏征就走了进来。


“臣,魏征,参见陛下!”


“免礼!”


李世民笑着摆了摆手,道:“魏征,你有何事见朕啊?”


“回禀陛下!”


魏征行礼道:“臣奉陛下之命,谏议朝政,今日朝会,陛下对太上皇执政时期的政令,做了一些删改。


臣回去之后,反复思忖,觉得‘罢四方贡献’这条,不易删改过快,否则会让地方觉得,陛下朝令夕改,影响新政实施。”


“朕怎么朝令夕改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