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刘封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5章 汉兵要败?文聘定计赚关平(6k)(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城头。


文聘仗剑而立。


虽然名头不如诸曹夏侯和五子良将,但在江夏这片地儿,尤其是镇守了多年的石阳城,文聘自问不会比任何人差。


不论是防范关羽还是防范孙权,文聘都打出了不俗的战绩。


能当上后将军,文聘靠的不是裙带关系,而是靠累年战功的积累!


于禁那句“即便是关羽亲至也破不了石阳城,更何况是关羽的两个犊子”并非虚言,而是对文聘军事能力的认可!


看着城下骂战的关平,文聘只是冷冽一笑,不予理会。


一者骂的是于禁不是文聘,文聘的心中不会有半分波澜。


二者于禁也不在城中,文聘也不担心于禁会被关平气着。


石阳城中虽然只有数千兵马,但以文聘的老练也不会单纯的守城。


文聘对石阳城附近的河、沼泽、林地,知之甚详,何处可藏兵、何处有小路,文聘不用看地图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来!


这是文聘镇守石阳多年的底气!


“虎父未必有虎子,想破我文聘镇守的石阳城,可不容易!”轻笑一声,文聘转身走下城楼。


作为石阳城的主将,文聘并不需要亲自在城头观察敌情和指挥战斗。


安抚好城内军民,及时查看粮草、饮水、柴木、箭矢等是否齐备,更为重要。


关平骂了一阵,见城头魏军将士连个吭声的都没有,不由紧蹙眉头。


【文聘和于禁这俩老匹夫,竟如此沉稳,是笃定石阳城稳如泰山我破不了吗?亦或者,另有打算?】


见骂战无效,关平也不再激将,令军士在城外挖壕沟、埋鹿角、建营垒、筑堰断水。


这次攻打石阳城,关平和关兴商议的策略是集中兵力,先攻一门。


对手是文聘和于禁,战场又在文聘最熟悉的石阳城,关平和关兴不敢大意;分兵三门或四门,虽然更容易破城,但也更容易被文聘和于禁各个击破!


虽说天赋不如关羽,但跟着关羽多年,关平在军务上倒也务实沉稳。


不论是挖壕沟、埋鹿角、建营垒,还是筑堰断水,战兵和辅兵的分配,都是井然有序。


如今已经不是汉末的黄巾时代,攻城和守城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简而言之:专业度提升了。


黄巾时代,或为进攻方人多势众,劝降威慑,或为守城方斩将夺旗,火烧原野。


技术含量低。


而到了现在,普通的进攻方式和守城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征战所需了。


这要求双方主将不仅得有勇力,还得有智力。


智力越高,越容易功成。


而智力又分两种:一种是因天赋出众而自小接受精英教育养成的智力,一种是长年累月的战事实践形成的智力。


关平就属于后者。


然而。


看似沉寂的魏军,实则暗藏凶机。


到了夜间。


一支千人魏军悄然自南部密林的溶洞中出现。


为首者,正是藏身于溶洞中的于禁!


早在关平大军到来前,文聘就派于禁引千人出城去了石阳城南部的丘陵林地,南部的丘陵林地植被茂密且有天然溶洞,可藏兵数千!


探得关平的营寨戒备森严,于禁没有贸然前往劫营,而是转而执行文聘的备用方案:袭扰粮道!


关平初至,运粮的辎重兵还在后方。


对于禁而来,袭扰粮道属于轻车熟路了。


相较于水上作战,陆上作战更容易袭扰粮道。


只因水上作战,粮草大抵都在辎重船上,想要袭扰得有战船水军。


陆上作战就方便多了。


粮草或是牲畜背负,或是人力背负,袭扰的难度大减。


在官渡对战时,于禁就常奉令袭扰袁绍的粮道,征战多年,对此亦是驾轻就熟。


只是短暂的思考,于禁就将主方案劫营改为备用方案袭扰粮道。


与此同时。


于禁又令人在林地点火。


火势三长两短,代表于禁要执行袭扰粮道的备用方案,借以告知城内的文聘。


发讯号后。


于禁就带着兵马悄然往关平后方而走。


城头的魏军得到火光讯号后,遂将消息告知文聘。


“竟能让于禁放弃劫营,关平的营垒倒也有几分水准,可惜,还是太嫩了。”文聘冷笑一声,遂点起三千兵马出城,直往关平营垒而来。


这是文聘跟于禁的约定。


于禁若是执行劫营方案,文聘负责出城接应;于禁若是执行袭扰粮道方案,文聘负责劫营牵制。


两人都是多年的宿将,配合起来严密无缝。


汉军大寨。


觉察到魏军到来的汉兵,连忙吹响了号角。


和甲而眠的关平猛地睁开双眸,大步入帐。


“文聘于禁欺我年小,今夜果然来劫营了!”


关平的年龄虽然也不小了,但比起于禁和文聘的确也只能算小辈。


骂战归骂战。


关平也有自知之明。


若今日的主将是关羽,文聘和于禁必不敢轻易出城;主将是关平,文聘和于禁极有可能会出城劫营挫关平锐气。


这是关平对自我的认知。


即便小时候没接受过系统的行伍教育,长大后又跟着关羽见识了不少军中大将,累年的经历也养成了关平的沉稳性格。


不骄不躁,即便败也不会大败。


骏马驰骋。


关平率军至寨门。


“来者何人!”


看着寨外沉寂如水的魏军将士,关平不由心凛:能约束军士到如此程度,对方的将兵之能,不是文聘就是于禁。


文聘冷笑。


关平这种夜间试探对手身份的手段,文聘见太多了。


“放箭!”


回应关平的,只有破空而来的箭矢。


黑夜劫营,主打的就是让敌人判断不出来了多少人、是何人统兵。


关平心神一沉。


以前跟着关羽打石阳的时候,主将是关羽,关平还没能真正体会到文聘于禁的厉害。


每次见到关羽调兵遣将时,看到的都是关羽在沉稳应对;如今单独面对文聘于禁时,关平顿感压力。


即便提前觉察到了魏军劫营,关平也不敢有半分的疏忽大意。


而在后方。


又有一处兵马驻扎。


木栅围在外围,粮车交错纵横,如营寨部署,战兵在外,辅兵、役夫在内,灯火通明,巡逻严密。


正是押运粮草的关兴等部。


中军大帐。


关兴同样在和甲而眠。


头一回指挥五千人以上的大军,对关兴的压力也是不小。


战兵如何部署、辅兵如何部署、役夫如何安排,等等,极其繁琐。


大将和骁将的区别就在于:骁将只需要带着兵马杀杀杀,大将还得考虑怎么让骁将无后顾之忧的带着兵马杀杀杀。


想要真正成为大将,历练是必不可少的。


就如初时刘备对关羽所言:老一辈的能活多久得看天命。不能事事都亲力亲为,得让年轻一辈去历练。


刘备不知道文聘和于禁的厉害吗?


肯定知道!


而正因为知道,刘备才必须将关羽调回江陵。


诚然。


关羽一直在夏口,能带着关平关兴跟文聘于禁争锋。


可关羽若是不在了,关平关兴还能与文聘于禁争锋吗?


尽管刘备很欣赏关平和关兴,但也不敢妄言现在的关平关兴就一定能跟文聘于禁平分秋色。


年轻一辈是传承的基石。


刘备必须给予年轻一辈足够的历练机会。


关兴也明白刘备的期望!


相对于关平,刘备对关兴的期望更高。


倒不是刘备偏袒关兴,而是关兴更年轻,且比关平接受过更多的精英教育。


关平可为将,而关兴可为相!


这也是为何关平是荡寇将军而关兴是江夏太守的原因。


急促的鼓声响起。


关兴猛地睁开双眼。


跟关平一样,关兴一直都提防着文聘和于禁会来袭扰粮道。


在读书习武的时候,关兴就研究过曹营诸将的战术风格,最后发现曹营诸将最喜欢用的战术就是袭扰粮道。


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官渡之战乌巢焚粮了!


直接从濒临兵溃逆转到了官渡大胜,袁绍惶惶而走!


其次就是邺城之战,断粮破城。


在围攻袁尚大本营邺城时,分兵攻取了武安、邯郸,切断了邺城北方粮道,又引漳河水灌城加剧粮荒。


因此。


关兴对粮道的安全格外在意!


不过。


等关兴出帐组织好战兵后,却并未发现有魏军出现。


“为何鸣鼓?”


关兴唤来执勤巡夜的鼓手,蹙眉询问。


鼓手也有些慌,连忙道:“禀太守,属下的确是看到有魏军来袭,才鸣鼓示警的。只是不知为何,魏军听见我鸣鼓,又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