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六章 薛仁贵大败吐蕃(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郑贵妃回宫后,先去向武媚娘回禀,回到薰风殿时,早已困倦不堪,更衣歇息了。


当她再醒来,却见李治坐在屋里,正在欣赏桌上几首诗词。


这些诗词正是郑贵妃昨日考教族中姊妹作品,心中一紧,笑道:“陛下,您何时过来的?”


李治道:“刚来一会,见你没醒,就拿起来瞧瞧。这些诗词哪儿来的?”


郑贵妃一边在宫人伺候下穿衣,一边笑道:“都是妾身家中顽童所作,大家快放下,这些诗词可不配过您的眼。”


李治笑道:“别的诗词都一般,只有这首弄溪赋还不错,不知是何人所做?”


郑贵妃笑道:“是妾身一位表妹所写,她叫卢婉君,是范阳卢氏子弟。”


李治笑道:“好一个范阳卢氏,连女子都有如此文采,果然不凡。”


郑贵妃起身后,陪李治在附近的园子里转了一会,传过午膳,李治便离开了薰风殿。


回到甘露殿后,案上又多了些奏章。


李治随意翻了翻,发现有一份兵部奏章,还是崔敦礼亲自上呈。


翻看一看,却并非好消息。


原来自李治去年责问兵部后,兵部便向凉州、灵州等临近吐蕃的州县,加强对吐蕃情报工作的侦探。


结果,很快便有消息传回。


吐蕃大军果然驻扎在巴隆河北岸,人数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统帅这支军队的有两人。


一人是达延莽布支,也就是吐谷浑的太子,都布的老爹。


这一点李治已经猜到,吐蕃要想吞并吐谷浑,定会重用此人。


只是另一人,却让李治心中凝重了几分。那人正是吐蕃大相禄东赞的儿子,钦陵。


大非川之战中,打败薛仁贵的正是此人。


正当李治拿着奏章沉思时,一名内侍来报,说李勣和崔敦礼在殿外求见。


李治心知定是边关之事又出变化,急命两人进来。


两名老臣进殿后,朝李治齐齐拜礼。


李治抬手道:“两位爱卿不必多礼,是不是前线有消息了?”


李勣肃然道:“回陛下,程务挺刚派人传回消息,吐蕃大军已渡过巴隆河,从时间来看,现在应该已包围了白兰城。”


白兰羌是西羌一支,原本生活在青海湖北部,后被吐蕃驱赶,只得南迁。


近年来,自吐蕃吞并苏毗女国之后,便不断南侵。


白兰羌首当其冲,大部分领土都被吐蕃吞并,只得依附吐谷浑方存。


白兰城只是一座小土城,城外旗帜蔽天,尽是吐蕃人大军。


然而吐蕃却并未攻城,只严密包围了白兰城。


城外,吐蕃大帐。


钦陵正端坐帐内看书,帷幕忽被人掀开,两个人大步走了进来。


走在后面一人正是出使大唐的都布。


他前面之人,身材魁梧,年过四旬,脸上两道伤疤,纵横交错,是吐蕃大军主帅,达延。


达延手中拿着马鞭,死死瞪着钦陵。


“先前是你非要急着进攻,匆匆忙忙,扔下不少辎重,如今到了白兰城,为何又下令禁止攻城?”


钦陵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色儒雅,文质彬彬,身材匀称,肌肉结实。


他站起身,朝达延行了一礼,道:“副相不必急,且听在下解释。”


钦陵是监军,并非主帅,不过因为是禄东赞的儿子,大军其实还是由他指挥。


达延只能控制手中的吐谷浑部。


达延哼了一声,走到一张矮椅上坐下。


“那你说吧。”


钦陵抬起头,看向都布。


“先要多谢世兄入唐一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情报。”


达延冷哼道:“你不必冷嘲热讽,这狗崽子去了趟唐朝,钱没少用,却一事无成,本相已向大相上书请罪了。”


钦陵正色道:“此事不能怪世兄,弘化公主也去了唐朝,攀附唐朝皇后,劝唐朝皇帝改变主意。纵然在下亲往,也无计可施。”


话锋一转:“好在我们早有准备,唐人虽决定帮吐谷浑,动作却不会太快,我们正可速战速决。”


达延道:“既是速战速决,为何还不攻城?”


钦陵缓缓道:“我说的‘速’,指的是战略上的迅速。二位请想,唐朝既支持吐谷浑,那帮西羌小族,定会站在吐谷浑一边。”


达延道:“这是羌人传统,只站强者一边,我们又能如何?”


钦陵道:“所以吐谷浑一定会打着唐朝大旗,派人联合他们,救援白兰城。”


达延冷笑道:“我那侄子一向喜欢依靠他人力量。”


都布道:“钦如本说的不错,唐军已派出一个叫程务挺的将领,眼下就在白兰城。”


如本又被称为翼长,是吐蕃军事长官的一种称呼。


达延道:“一个毛头小子罢了。”


钦陵缓缓道:“良将也罢,愚将也罢,只要是唐朝所派,就能号召众多小部落。”


达延点点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