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开局巫蛊之祸,我硬刚汉武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雷霆手段(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廷尉府内。


刘靖望着面前仅存的一封卷宗。


仅仅二百余字,便是征和元年,以公孙贺父子为首,涉及两位公主、平阳侯曹宗、卫青长子卫伉等人的所有信息。


上面记录的十分简单,和刘靖自己知道的没什么差别——


朱安世检举,刘彻大怒,查到巫蛊,波及他人,完成诛族。


“本想以其为目标,翻案成功,然后通告天下。各地郡县不许再推荐玄奇的高人隐士进入朝堂。”


“同时,此案也能作为大汉国祚转向的风向标!”


“可惜……”


只有刘靖知道“巫蛊之祸”意味着什么。


在原来的历史脉络上……


刘彻用自己儿子、皇后的死;帝都十万余人的亡魂;大汉高层几乎换代的生命;乃至汉室失去了继承人的巨大风险;

https://m.9biquge,com

才完成了大汉,这已经进入毁灭倒计时的风向转变。


可现在……


因为刘彻晚年的种种行为、大汉各郡县、诸侯国,对外战事风向、国朝选士、包括政策制定……依旧在朝着自毁的路上,继续狂飙!


特别是随着自己阻止了最大的巫蛊之祸,也将太子宫拯救回来之后。


速度继续加快!


这就好比,原本这趟冲向毁灭的列车,前方本来设置好的“巫蛊之祸”的警惕石头,已经被自己拔掉了。


如果刘彻没有认过改过!


没有巨大的“苦果”、“教训”。


那么想要继续拉住这趟“毁灭列车”。


刘靖只有将时间线往回拉,也就是以公孙贺的“巫蛊之祸”,来让整个朝堂、整个天下,包括刘彻自己,都认识到这份“错误”!


可是……


何其难?


公孙贺父子算个什么?两个女儿在刘彻这位政治生物的眼里,或许不如某位能替他做事的大臣重要。


甚至在刘彻、乃至国朝上下的眼中……


这还是在清除太子势力!属于对的选择。


至于,刘靖自己曾经看到的大汉阴谋论——刘彻是为了满足自己传奇帝王一生无过错的愿望,所以自己一手创造了一个“杀子灭后”的巫蛊之祸!


对此,刘靖曾仔细想过,可越想发现,这种阴谋论实在不值得一信。


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刘彻或许想过废太子,但绝没想过犯病造血案!


唯一解释:玩脱了。


首先,二皇子刘闳早已经病逝。


三皇子刘旦是个喜欢结交游侠、做事又优柔寡断,空有野心却无实力,属于连阿斗都不如的一列。


四皇子刘胥是个纯莽夫、喜欢和野兽搏斗,力能扛鼎、好勇斗狠。


唯一有机会的就是,五皇子刘髆、以及刘弗陵。


但刘髆在朝廷中的势力,几乎是翻版的刘据,特别是随着之后向匈奴征战的战事里,李广利投降匈奴后,这位皇子就彻底失去希望。


刘弗陵,是刘彻认定的“尧”,最有希望,实际上也是成功继位的皇子。


然而,他太小了!


或许在刘彻渴望长生,追求不死的时候,他刻意选定的这个小皇子,要见证他的长寿,所以因为传说十四月诞子,才定成了大汉的尧。


但要知道,一个如今才四岁……


就算换做历史中登基时,也才八岁的皇帝,承担着多大的政治风险?


一着不慎,给他人做嫁衣。


刘彻这个政治生物,难道真的想不到吗?


对儿子都不信任,对那四个辅政大臣又能有多信任?


历史虽然证明,他最后的亡羊补牢,成功了。


但绝不意味着,其中没有失败的风险!


甚至,遍观史书,这种成功简直是凤毛麟角。


一着不慎,则是东汉末年,沦为群臣争鹿的“汉献帝”……


这才是常态!


故而……


其临终之前,嘱托的四位辅政大臣,选定的八岁皇子登基。


绝不是他想要的!


而是临终前的无奈之选!


如果刘彻能再活二十年,或许那时候“顺他意”的刘弗陵,才是他的选择……


现在没有经过“苦果加身”的刘彻,依旧是想着“驱逐匈奴”、“渴望长生”、“沉迷享受”的昏聩老龙。


酷吏、近臣,长安如今的乱象,是他一手造就的。


没有尝到后果,没有后悔,就不会改变。


这就是人性!


……


而正因此,刘靖才意识到,要将“丞相案”,当做大汉转向的风向标,有多难。


“要想敲响这座警钟,还得造更大的敲钟槌!”


公孙贺案件被人掩盖,恐怕我已触怒到他的禁忌。


如今廷尉、御史大夫都绕着他走,当今天子恐怕也在恼火他追的太深,查的太多!


没有时机,他现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还好。


今日也算是解了太子宫的危局。苏文、韩说等人认罪之后,太子宫搜到的桐木人偶,已经证明是被诬陷……


接下来,公孙贺这边如果没什么进展,那就让席卷长安的驱逐方士的风暴,来的更猛烈一些。


想到这儿。


接下来的几天,在御史大夫和廷尉继续躲着他的时候,他更是加大了驱逐方士的力度。


特别是在刘彻传出:敢在他未央宫门前待着的,就是王弼、檀何事件的主谋。


一时间……


什么王公贵族,什么大臣侯爷,在他正儿八经的大汉皇孙面前,都得恭敬的叫一声殿下。


而在这期间,刘靖也接到了越来越多想和解的“善意”,有的人甚至找到了长乐宫。


甚至他为此,也随之去了一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