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 目录 | 下一页 |
他略微沉思了下,道:“一年祭孔几十次,确实多了些。至于北孔嫡脉道德败坏、罪行累累,也确实跟掌管数十万亩祭田有一定关系。”
“那就算是让朝廷派人掌管祭田,焉知不会滋生贪腐?”
“因此,臣的想法是,一方面减少祭孔次数,缩减祭田规模——后世祭孔一年顶多一两次而已,数十次属实夸张了些。”
“其次,祭孔之事可以交给南孔,但祭田需要由朝廷派人监管,并定期让御史巡查孔氏不法。”
“另外,不论南孔、北孔,既然是孔子后人,享有孔子余荫,那么就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除了需要研学儒家经典外,还需拥有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平。”
“那些支脉之人且不说,南北孔氏之嫡脉,若是出现道德问题,需从嫡脉中除名;近支等支脉中若有道德败坏之辈,亦须从族谱中除名。”
听完,朱雄英明显神色一喜,因为他觉得刘宽这番话明显偏向他的想法。
朱标则觉得,只要祭孔职权还在衍圣公手上就没问题,于是点头道:“妹婿的建议不错。”
这时朱元璋则好奇地问:“刘宽,后世不是以科学为主吗,怎么也祭祀孔子?”
刘宽微笑着解释,“回太上陛下,后世祭祀孔子是一种纯粹的记念活动——也即是纪念孔子本人,并不代表别的。”
“事实上,后世很多地方会祭祀当地的历史名人。既有一定纪念意义,也有以之发展旅游业的意思。”
这时,朱雄英也心中一动,问:“老师,这北孔曾降金、蒙元,那原历史上咱大明亡国时,北孔是否又降了那清虏?”
刘宽没想到朱雄英问起这件事。
他道:“太子殿下猜得没错,但也猜错了。”
朱元璋、朱标、朱雄英闻言都好奇,朱雄英问:“老师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明亡时北孔嫡脉可不止是降清那么简单,而是带头主动降清——当时大明封的衍圣公孔胤植刚听闻清虏进入北京,就急匆匆送上一份《初进表文》,积极表示北孔愿意归附满清。”
“等到顺治二年,清廷颁布‘剃发令’,在天下许多汉人士绅因之反清之际,孔胤植又率领北孔毫不犹豫地剃发易服,留起了金钱鼠尾辫。”
“并且向清廷上了《剃头奏折》,表达对‘剃头令’的支持···”
听到这里,哪怕是心中对北孔成见颇深的朱元璋、朱雄英,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朱标自然也不例外。
他们知道北孔毫无气节,可却没想到北孔竟无耻到了这种地步!
回过神后,朱标甚至忍不住道:“北孔如此表现,难道不怕被天下人耻笑为汉奸?”
朱元璋听了不禁摇头,“标儿啊,你竟还没看透北孔本质?他们降金、降蒙元,难道原来不是汉奸吗?”
朱雄英则道,“北孔降清如此积极,该不会是因为,北孔当年因金人入主中原才得以继承孔府及衍圣公名头的缘故吧?”
朱元璋道,“咱看多半如此,不然那孔胤植就算看准了满清要得天下,为了名节也该稍稍矜持一番的。”
刘宽此时笑道:“臣倒是认为,孔胤植投降如此积极,那满清与金同为女真人政权的原因极小,主要原因还是北孔习惯了积极投降。”
习惯了积极投降?
朱元璋三人琢磨着这句话,都觉得很对。
刘宽则道:“后世用四个字来形容北孔的作风——世修降表。”
“事实上,北孔不仅在明末降清积极,等到了清末时北孔投降其他人也很积极。”
“清末慈溪太后向万国宣战,然后八国联军就从大沽口登陆,一路烧杀抢掠攻入了北京城。”
“当时的清朝衍圣公孔领贻便敲锣打鼓的,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画像迎进孔府供奉了起来。”
“等到几年后,孔令贻又再次敲锣打鼓地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画像请进孔府供奉起来。”
“又几十年后,日寇入侵中国,北孔后人孔令煜降日,身着清朝官服与日寇亲密合影,还陪同日寇参加了祭孔活动。”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朱雄英再次一次陷入了目瞪口呆的状态。
他们本以为明末北孔积极剃发降清就已经足够突破下限了,却没想到北孔的下限在清末还能更低!
上一页 | 目录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