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一章 淮南大治,刘宠危局(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却说刘备这边收到刘晔书信,自是欣喜此次所求之事尽皆圆满。


又见刘晔说起刘宠的问题,知道事情重大,索性令人去招秦瑱前来议事。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建安三年一月份。


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治理,淮南一地已经逐渐恢复了秩序。


先是袁涣带领郑浑等人,亲自巡视各地,安抚各县百姓,兴修水利,相继定下了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水坝灌溉工程。


而后又是刘馥、孙乾等人开启了屯田大计,四处开始收纳流民。


两方职责有所不同,却又相辅相成。


为了稳定大局,刘馥先行开展了本地屯田政策,对于那些即将失去田地的农民,采取官府收购,百姓屯田的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通过官府救济渡过灾年,第一年分成为三七分。


三成归百姓,七成归官府!


从第二年开始,如果使用官府耕牛、农具、种子,便是五五分。

https://m.9biquge,com

如果是独立耕作,收成便与官府六四分成。


如此耕作五年之后,就能以官府收购价格回购田产。


耕作十年之后,则能免费收回自己家的田产。


而对于那些已经流离失所的百姓,在秦瑱的提议下,孙乾也推出了一种政策。


一是由农户转为匠户,为他们工作用以获取工资酬劳,再用酬劳租用房屋居住。


同样,以五年之期为限,如果五年之后想要转回农户,就可以向官府购买良田。


如果能工作十年,则可以在寿春换购良田五十亩。


二是继续当农户,不过田地需要自己开垦,官府负责提供工具,开垦田地归于官有。


其余的分成制度,和那些原本有田的百姓同样。


当然,也可以半农半工,赚取工资,从官府这里赎回土地。


这几个政策一实行下来,可算是让淮南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因为汉朝的赋税明面上只是二十税一,其实分去各项杂税之后,能到手的只有四分之一不到。


而刘备军的政策是一锤子买卖,官府负责兜底,赚了你有一份,亏了也不会饿死。


如此一连几个月,百姓自也看出了刘备军和袁术的不同。


一时间民心纷纷依附,再无乱象。


至于寿春城外的工坊规模已然越来越大,自从有了产出之后,秦瑱就开始了扩建再生产。


直到此时,造纸坊已经趋向于稳定。


同时纺织坊第一批织机生产完毕之后,也开始投入了使用。


不过关于农妇独立生产这件事,还是引起了不少风波的。


一方面是官方的,师宜官、宗承、陶丘洪等人对刘备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言说秦瑱此举,乃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以当今人口流失严重,女子当以生养为主为由,让刘备打消用女子代工这个想法。


对此,秦瑱自然和这些老学究开启了一场论战,就论女子到底能不能代工一事展开了讨论。


他的理由自然也很充分,虽说此前有孔夫子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男耕女织,实属千百年传承。


古往今来,只是一男一女撑起一家,如今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淮南就是这些人的家。


男人在外劳动修建水渠,开垦荒田,女人在家织布创收,自也合情合理。


只不过他们这个大家庭规模有点大,将独立的织机合在了一起而已。


他的理由自然是偷换概念,不过却获取了刘备的鼎力支持。


因为这个时代对于这种大同社会还是有一定畅想的,既然是大同社会,那自当消除小家的概念。


再者刘备也知道秦瑱是在改革,他自然要鼎力支持。


而官方这边论战刚刚结束,民间又出现了问题。


对于官方来说,是礼仪问题,民间则更多是家长里短,道德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女子不敢前来,也有一部分女子的丈夫反对媳妇出来抛头露面。


对此,秦瑱的解决办法是先招一部分少女入坊工作,随后再拉拢一批老妇人入坊。


同时组建妇女联合协会,针对这些女子进行专门保护。


甚至还让蔡琰邀请糜、甘二位夫人等亲自前去工坊之内参观劳作,同时参与施粥等事。


几次下来,百姓见得刘备这些高官如此亲民,自然而然也就定下了心来。


随着大量农妇投入织布行业,淮南之地也开始出现了成衣售卖产业。


当然,这些衣物也不贵,二三十钱便能得一件。


材质或许不咋地,可胜在保暖!


一个壮年男子只需要干上半个月就能买上一件,自然会图省事购买。


同样,城内也出现了昂贵的丝绸成衣。


可百姓买不起,唯有世家子弟会来看看,销售情况颇为惨淡。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淮绢异军突起,由秦瑱制作的纺织机产出的淮绢,以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工艺,造出了这时代所没有的鲜艳花纹。


这种布匹对于世家子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即便每一匹淮绢卖上五六千钱的高价,亦是供不应求。


甚至有那等黄牛商人专门采购淮绢加价售卖,一度将淮绢推到了上万钱一匹的高价。


面对此状,秦瑱不得不采取限购的措施,增加产量,区域限购,尽量保证货源通畅。


这自然也让糜竺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不等秦瑱安排,就从广陵购置了一批生丝,准备抢占吴绢的市场。


见得糜竺如此,秦瑱自然也乐得自在,任其施为。


眼见纺织和造纸开始赚钱,他自然将目光放在了玻璃制造上。


一方面让赵云在沛国寻找露天煤矿,一方面改进冶炼工艺。


结果还真在九江和沛国的交界找到了一处小型煤矿。


只不过开采困难,运输难度也大,只能暂时供应一些小型煤块。


这个情况,倒是把秦瑱给难倒了,但最终他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煤块不能用,就先用蜂窝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