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章:魏王想要拉拢晋王对抗太子(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延康坊。


李泰面色有些阴沉。


“稚奴怎么去东宫待了那般久,难道是在跟太子密谋什么事情吗。”


真要说起情报这块,李泰在长安城里的眼线,比太子只多不少。


晋王李治的路线,自然也很是清晰。


而他兴致勃勃的等着晋王过来,这一等,都快要天黑了还没消息。


“魏王莫急,太子也必然明白陛下用意,很有可能是故意如此行事,以乱魏王之心。”


“若太子强留,晋王自不能随意离开。”


柴令武分析说道,很有道理。


李泰点点头:“太子诡计多端,是要小心些才是。”


这段时间,李泰对于太子的手段,算是见识到了。


原本夜夜笙歌,无心朝政的太子,自从没了那乐童称心后,几乎跟换了个人似的。


而太子一出手,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差不多全面压制自己了。


李泰感觉自己完全应付不过来,几番针对太子的算计尽皆落空不说,还被反击。


“魏王,晋王来访,已至府门。”


听到仆从禀告,李泰顿时道:“快快迎接。”


“不,本王亲自迎接。”


李泰很是热情,不仅是因为晋王有了右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更重要的是晋王的影响力。


别看李治在太子跟魏王面前不算什么,但他却是李世民的嫡子。


李泰现在面对太子弱势,自然要拉拢他,共同对抗太子。


门口,李治看到魏王亲自来也有惊讶,赶忙作揖:“四哥。”


李泰拉着李治的手往里走:“自家兄弟,何必要这些虚礼。”


李治在魏王府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李泰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招待,还有胡姬歌舞,如同真把他当亲弟弟看待。


亲弟弟是真,可在心里有几分情,那就未必了。


酒过三巡,李泰似无意问道:“稚奴到太子那,可是待不不少时间,也不知都聊了些什么。”


李治老实回道:“大兄说要在晋州开个大的作坊,开采石炭,便跟我聊了些详细。”


柴令武叹道:“许是冰肆铺那边,太子赚了不少钱财,所以对买卖之事,颇为感兴趣吧。”


李泰面色作担忧状:“太子沉迷商贾之事,也不知是好是坏啊。”


李治沉默不语。


这一刻他突然知晓了,为什么四哥不及大兄。


——


东宫。


李承乾返回的时候,就看到桌面上的菜肴,跟他走的时候相差无几。


不管是杜荷这个心腹谋士,亦或是赵节表兄弟,又或是从小长大的小叔李元昌,都很明白一个事情。


太子,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


他们是心腹,是朋友,更是君臣。


这一点,还是门清的。


“都愣住作甚,吃啊。”


李承乾一回来,气氛顿时再度热闹起来。


推杯过盏,饮酒作乐。


“要我说啊,陛下这是怕了殿下,把稚奴这小孩都给拉过来。”


“魏王也太不顶用了,殿下不过略微出手,就已经是招架不住了。”


李元昌借着酒劲,姿态放肆,直言不讳。


杜荷却是有几分凝重:“晋王本身不算什么,但在他的背后,可是有同安大长公主的支持,李勣曾是晋王府的长史,对晋王很是支持。”


“若只是如此,自然对殿下没有危险,但他若跟魏王联合起来,怕便没有这般简单了。”


“朝中大臣,谁不得给同安大长公主几分颜面,李勣在军中,亦是颇有影响。”


“更何况晋王就封之后,风评甚佳,素有仁厚之名。现在陛下还要扶持他,这对咱们来说,可不是好事。”


李元昌有些不爽,道:“杜荷你怎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赵节则道:“我倒是觉得杜荷的话有几分道理,殿下确实不能小觑晋王。”


这时,李承乾端着的酒杯放下,几人安静下来,知道太子这是要说话了。


李承乾淡淡道:“不管是魏王,还是晋王,都不算什么。”


“他们,也不是我们的目标。”


“按照现在的发展,静待时机便可。”


几人纷纷赞同:“太子说得在理。”


李承乾并非是吹嘘,而是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这个实力。


提着青雀跟稚奴的脑袋去见陛下,这对于李承乾来说不算太难的事情。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还没到时机。


没到能够完全接盘整个大唐的时机。


当年李世民能这么干,是因为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麾下的文臣武将,已经完全足够撑起朝堂,稳住大唐的局势。


当然,最主要的是,当初的李世民不是太子,而是秦王。


而现在的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


对于他来说,再往上一步,只有政变。


拦路人的,不是魏王跟晋王,而是上边的陛下。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来说,他会在政变的情况下,甘心退位去当个太上皇吗。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说李承乾在杀了青雀跟稚奴后,再把李世民也杀了。


不过那样的话,整个大唐各地,必然是反贼四起。


而李承乾要走的路,最为稳定的路,那就是在拥有足够多兵权的时候,遵循祖制,发动玄武门政变,请二凤移居大明宫,当个太上皇。


就像是二凤曾经对李渊那样。


至于文官。


呵。


李承乾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他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文官到处都是。


里面或许有些硬骨头,但更多是软骨头。


话说回来,他李承乾好歹也是正统嫡长子。


说起来,这都算老李家的家事了,跟别人也没太多关系。


——


次日一早。


李承乾就拉着李元昌,赵节,前往讲武堂。


还有皇长孙李象。


讲武堂是他的基本盘,即便是累些,也需要先稳住了。


跟李元昌不同,赵节本身还是足够优秀的,不管是文采还是武功,对比年轻一代,都算是上佳。


昨日喝酒时说的话,也让他对讲武堂有很浓厚的兴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