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八岁,或者是十一岁(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庆历六年,秋。


考虑到大宋如今的多灾多难,尤其是旱灾频繁。


赵昕也是在朝堂之上,提出了让范仲淹、韩琦,带着那些今年考上科举的,让他们逐路,对大宋各路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一番更新的建议。


赵昕这提议一提出来,群臣也是心领神会。


这范仲淹、韩琦,怕是别想回到朝堂了。


而赵昕,为了防止他们偷奸耍滑,随各路走一走,过一过就算了。


与此同时,还给提供了一份工作样本。


比如说:


路名:xx路。


下辖州:xx州。


州内水系、水利设施报告表。


主要水系:什么河,多长,宽深多少。


支流:什么河,多长,宽深多少。


灌溉面积多少。


往年州内是否存在有旱情的情况。


旱情发生在几月份。


州内已覆盖具备灌溉条件的,粗略估计,有多少。


为何有的能灌溉,为何有的无法灌溉。


问题在哪里,难点在哪里。


列出你的改善方案。


……


这一套填表,画图下来。


这要没个三年五年,怕是都要完不成。


这是人干的事?


我们辛辛苦苦考科举,不是来干农田水利的。


我们是要在朝堂上,指点江山的。


当范仲淹、韩琦这边收到消息后。


也呆了呆。


官家这是铁了心地,没打算让他们回去了啊。


这一路一路地完成过去,这得完成到什么时候。


韩琦便给范仲淹写信,官家是不是看咱俩好欺负,所以才让我们干这事?


范仲淹以为,很有可能。


只不过……


这并不像是官家的手笔。


一问,果然,是豫王殿下的手笔。


坐在一个小土坡上,听闻了是豫王殿下的手笔后,范仲淹似乎也懂了。


与其在朝堂上,吵来吵去,还不如脚踏实地,干一路,是一路。


而从这个带人干活的途中,一些人到底是什么品性,也大概能够看得出来。


有的人,吃不了半点苦,只是让他干一点小小的活,就开始埋怨了起来。


有的人,只是默默地干活,从不喊苦喊累。


当然!


也不是说,不能吃苦的人,就不好。


只是有的年轻人啊,真的是,范仲淹都不禁为他们担忧。


若是让这些人,进入到以后的朝堂当中,是不是就又成了要被裁撤的那五分之一的冗官呢?


在有的人打听是谁出的这个馊主意的时候。


范仲淹便直接告诉众人了,是豫王殿下的馊主意。


怎么,你们有意见!?


有意见,那你大可跟豫王殿下提啊!


可一听是豫王殿下,所有人便又立刻就怂了。


豫王殿下,官家的唯一一個儿子。


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官家。


你说你不想干,那你以后也别干了!


顿时……


不少人便又噤声了。


人家是未来的官家,你说未来官家的坏话,我看你八成是不想当官了。


范仲淹一看都蔫了,也是暗道,现如今的年轻人啊,真的是一个有骨气的都没有啊。


想想自己当年,那可是敢带着人拍官家的宫门的!


不过想想也是!


这些人本来就不占理,而自己当年本身就占理,他们没有理,肯定也就底气不足,不敢再反驳了。


这也让豫王的为人,开始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眼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