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九章 内在逻辑(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跟他说这里近黄河,会决堤,他都是保持怀疑的态度的。


甚至……


他还会用这个来吓唬对方,说,你这么说,到时候,我去调查,这里若是从未决堤过,那这责任就全在你身上。


那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就是这样被豫王殿下给吓得招了供的。


当然!


这里的地,也确实没有赵昕想象中的那么贵。


感觉最多,要是按照市场价,也就是五六百文一亩。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在大宋,开封附近二百里地,兴许还能有一些人,田地,也差不多都能给占满了。


但是若是二百里开外,到六百里的范围之内,基本上就是人稀土旷,地力不尽。


这与赵昕想象中,土地兼并,然后百姓都全部没有了土地,很是不同。

https://m.9biquge,com

不过貌似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解释的。


就比如说后世的,所有人都打破了脑袋往大城市里跑,因为大城市里有更多挣钱的机会。


反倒是农村,基本上土地都被荒废了。


我大宋都已经到了这一步了吗?


假使能把那些没地的百姓,都迁徙到那些许昌、汝南,等地,许昌、汝南等地正好在开封二百里外跟四百里外。


那这又能安置多少流亡的百姓。


还是说……


我大宋其实也没有那么地糟糕。只是百姓,一旦进了城市里打工了,谁还愿意去辛辛苦苦地种地。


试想想,武大郎卖個烧饼,都能娶潘金莲,你种地,伱能有前途吗?


而且关键是……


你进了大城市,变成没地的客户,你甚至都有可能不用参加徭役。


是的!你只要把商税给交了!


那些服徭役的事,就都交给大城市周边住着的厢兵那里去了。


见大宋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空旷的土地,那赵昕也就放心多了。


而且才一百文一亩,这就相当地值。


当然!


还是那句话,大宋百姓不是不想种地,而是种地,税太高,徭役太重。


你选择种地作为职业,基本上等于等死。


以后什么苦活脏活,还有苛捐杂税,再加上一些官员的盘剥,就全都落到你的头上了。


赵昕最近也在苦苦思考救国之策。


税太高、徭役太重,那减少一点行不行?


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是不容触动的。


所以肯定不行!


但有一点……


赵昕大概是可能做到的。


那就是,他把整个大宋一点一点地买下来,在他的庇护之下,土地,都是他的土地,百姓,都是他的百姓,他给百姓定多少税,服多少徭役,这都是他可以拍板的!


别家主户抽税,至少一半,那赵昕要是说他只抽两成,那这对百姓来说,都是莫大的恩惠。


接下来,赵昕又带着人视察了一下这周边的环境。


河流里已经建有磨坊,这配套设施,倒还算是比较地齐全。


不至于粮食谷物在收成后,没有地方进行加工。


只不过……


自己要是想建个水力什么的设施,估计就得把其中的一些磨坊给拆掉了。


毕竟一条河流的‘功率’就这么大。


杜衍、欧阳修等人,在赵昕视察的时候,就一直跟在后面。


所有人都不知道此时此刻,赵昕到底在想些什么。


不!


倒不如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为了国事,还是单单为了陪豫王殿下,来这庄园走一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