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八家的傻儿子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二章 皇帝要放弃体弱多病的太子?大明将马上出现吴王党!(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章


紫禁城,坤宁宫。


“这一次,咱也算是耍了一回无赖了!没办法,为了选出更有才的士子,也为了给北方考生一个机会,咱只能这么做。”


“接下来,就看臭小子的考题了,他跟我咱说,他的考题能够筛选出真正的能员干吏来,哼哼!咱就给他一个机会!”


“不过啊,咱还是有点担心……要是重新会试,按照臭小子的考题来,结果到时候进士名额还是被南方考生所占据,那该如何是好?毕竟多年的战乱,南方学子所享受的资源和北方学子,本就是不平等的……”


“妹子,妹子?”


马秀英专心致志的纳着手里的虎头鞋,对于老朱的絮叨略显敷衍。


“哎呀,你快别纳鞋了!这有啥用?”


朱元璋一把夺过马秀英手里的虎头鞋,一脸急躁的道,


“要做鞋子,咱随便找个针工局衣帽局的奴婢给你做了就是了!弄个一千双,一万双都行!”


“别把精力放在这些没用的地方啊!”

https://m.9biquge,com

虎头鞋被夺,马秀英只是眉头一扫。


“拿来,还给我。”


她语气虽淡,却有几分命令的味道。


“你……”


“哎!”


朱元璋叹了一声,却也只能将手里的虎头鞋送还给了马秀英。


“我不把精力用在这里,那用在哪里?”


马秀英重新拿回了虎头鞋,方才轻哼道,


“针工局那帮奴婢的手艺,我才不放心!再说了,这是给我未来大孙子的,一针一线都是我这个当奶奶的心意,那是一千双、一万双都比不上的!你懂不懂?你瞧瞧,这上面的金丝,多漂亮!”


“为了这漂亮的云纹,我还专门找人学过呢!”


“将来我的大孙儿穿着这虎头鞋,戴着我那虎头帽,那一定是虎头虎脑的!嘿嘿!”


她想着想着,竟是笑了起来。


朱元璋:“……”


“大孙大孙,你就知道大孙!你的大孙还早着呢!”


他气恼道,


“现在先解决眼下的难题好不好?”


马秀英闻言,却是眨了眨眼。


“眼下的难题?眼下有什么难题?”


“后宫被我打理的井井有条,小橘子的婚事我也已经操办的差不多了,本来还很赶的,结果钦天监那边说初八日子有星动,把日子改到廿八了,一下子推后了二十天,那我就不着急了,就掰着指头等日子到就行了。”


“作为皇后,我要做的事儿都做完了啊!”


朱元璋白眼一翻。


“你揣着明白跟咱装糊涂是不是?咱说的是眼下科举的难题!”


老朱没好气的道,


“咱还是有些顾虑!你一向自以为冰雪聪明,就不能帮咱分点忧?”


“还有,别跟咱说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屁话!咱不想听!你干吧干吧,咱这一个人脑子转不过来,允许你干!干到你死了带进棺材里,下一代皇后不准干政就完事了!”


马秀英抿嘴一笑。


“行啦,我逗你呢!我会不帮你想法子吗?”


她道,


“你说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想了,其实说难也不难。既然你想让北方士子也当官,那就不要让他们和南方士子竞争,直接给他们进士名额不就好了?”


“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竞争,南方士子和南方士子竞争,两边都给予一定的进士名额,如此一来,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两边都能出进士,都能当官。”


朱元璋听到这话,眉头顿时一挑。


“把他们分开?”


他喃喃道,


“这……可行吗?”


马秀英应道:


“怎么不可行?你再把进士名额多给几个,比如南方三十六,北方也三十六,这样北方士子肯定没有意见,而南方士子少了北方士子的竞争,等于是名额也多了,肯定也不会有意见。”


“反正大明现在缺官,一次科举招七十二个也不算多嘛!只要筛选得当就好。”


一番话语,让朱元璋陷入了沉吟之中。


马秀英也不打扰他,继续缝制着虎头鞋……她和朱元璋的模式就是这样,只管给出意见,至于采纳不采纳,执行不执行,那都是老朱的事儿,和她无关。


“……好,行!”


良久,朱元璋琢磨出味道来了,拍手赞扬道,


“这法子确实可行!反正是第一年,多招一些就多招一些,咱就搞一个南榜,一个北榜!让两边都有人上榜,大家皆大欢喜!”


“咱回头就去研究划分南北!”


“不过,正如你所说,这样大批量的招人,筛选一定要严格,不能出问题!诶……这臭小子怎么还不来?不是已经派人去喊他了么!”


话音未落,脚步声已然传来。


“说曹操,曹操就到。”


马秀英笑道,


“这不是来了?”


朱元璋微微抬头,见朱橘优哉游哉,闲庭信步,不由得眉头一竖。


“臭小子,赶紧过来!”


他喝令道,


“跟你说了早点过来,磨磨蹭蹭个什么?”


“上次你跟咱夸下海口,说你能编出真正筛选人才的科考题目,为了你这个题目,咱可是顶住压力让会试重考了,这会儿南北考生可都在眼巴巴的等着重考的日子呢!”


“现在,考试的关键,就在你身上!你弄好了没有?”


朱橘闻言,只是咧嘴一笑,将怀中的纸张掏出,朝着朱元璋晃了晃。


“你急个啥?这不就在这呢么?”


“喏……拿去看吧!”


他将手中的几张纸甩了过去,朱元璋此刻也是心中好奇,自然也不怪这臭小子的无礼,迅速接了过来。


只一瞧,老朱便有些咂舌。


“这么多字?”


“这么长?”


朱橘的考题,足足有几页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可以说是全写满了!


历来科举考题都是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有寥寥几个字,他倒好,反其道而行之!


“那是参考资料啦,我费了老大的劲儿才编好的。”


朱橘老神在在的道,


“真正的考题,就应该细致和严谨,把材料给足,这样才能让考生做出精准的判断,若是有本事的人,自然能够妙笔生花,没本事的人空谈一番,也很容易就被看出来了。”


“你瞧着吧就!”


马秀英闻言,也是把脑袋凑了过来,跟着朱元璋一起阅读了起来:


《道德经》有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


大国都城往往处于江河的下游,为天下水利之枢纽,水利兴,则国兴;水利废,则国弛……


自京杭大运河修建以来,历代都为漕运要道,乃国家经济之命脉,然,自洪武元年以来,黄河于原武决口,黄河之水漫过曹州流入梁山一带,淤积四百余里,切断了南北水路,造成了漕运瘫痪。漕运不通,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亦对当地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陛下为此甚为忧虑。


倘若你被陛下任命为治水疏漕的主官,面对运河的淤积,你将如何着手治水?


“这……”


马秀英有些愕然的道,


“这考题倒是非常新颖啊!直接让士子解决当下的难题!”


“他们……能答得上来吗?”


这种题目,别说是还没入仕的考生,就是在朝的官员,又有几个有能耐答的出来?


“哈哈哈,好,很好!”


朱元璋攥着考题赞叹道,


“要的就是这样!答不上来,要他们做什么?”


“这样的题目要是能答好,那绝对是未来的国家栋梁!难是难了点,但难的对!”


“咱大明朝的官,不是那么好当的!没本事的人,趁早滚蛋!”


看完这考题,老朱心里也是有些期待了起来。


四百多个考生,会怎样答卷?


这么多‘青年才俊’,应该会有人交出漂亮的答卷吧?


“其实也没那么难,这份考题,并不是要让士子们解决运河淤堵的问题。”


朱橘笑道,


“这样的难题,要是能直接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那都不用当编修了,直接去水部上任就可以了。”


“我想考察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人的经验可以累积和培养,但思路这玩意儿,却往往需要一定的天赋,思路清奇,往往能给人惊喜。”


“爹,娘,你们继续往后看,我在后面还给出了参考资料,可以降低他们的答题难度。”


哗啦。


朱元璋翻到第二张纸,果然看到上面赫然写着‘参考资料一’五个字,上面详细介绍着原武、曹州、南旺等地的地形地势,还将其中一个关键部位‘戴村’做了重点介绍。


洋洋洒洒上千字,看得朱元璋竖起了大拇指。


“老六,你可以啊!”


他称赞道,


“看得出来,你是下了苦功研究的!这几份参考资料,你收集起来非常辛苦吧?”


“咱感觉现在都可以直接派你去兴修水利了!朝中那些官员们,都没有你懂!”


这几份资料内容翔实,仔细阅读下来之后,让他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模拟出了当地的地势地貌,甚至心中都有了几分治水的思路!


“嗐!毕竟是要为国家选材嘛!”


朱橘无奈一笑,道,


“我也是自讨没趣,跟您提了那么个事儿,您也知道我的性子,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好,不然浑身都不得劲啊!”


“我之所以费那么大力气找资料,也是想要为后面的科举考试打个样,出题,不是简简单单在四书五经里寻章摘句就可以了的,那纯粹就是偷懒!真要招揽人才,出题就得花心思!”


“都按照我这个标准来,这回问政水利,下回问政赈灾,将来问政律法,抛出具体的问题来,又给予材料辅助引导,何愁明珠蒙尘?”


事实上,他的出题思路,也是参考了后世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


啪啪啪!


听到这话,马秀英也是拍起了手。


“好,真好!”


她称赞道,


“不愧是我的崽,就是优秀!”


“重八,这回你总可以夸一下你儿子了吧?科举这事儿,你就说他办的咋样吧!”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他再度翻看参考资料,看到最后,竟然是一张简略的漕运图,图上将几个重要地方都给标注了出来,甚至还将淤积的地方涂成了黑色!


“好家伙,这图纸都给出来了!”


老朱惊叹道,


“臭小子,你还真有点东西啊!”


原本只是一道题目,他还觉得有些单薄,现在算上参考资料和漕运图纸,再一瞧——简直是完美啊!


“今天确实得好好夸夸你了,也允许你把狐狸尾巴翘起来!”


“咱看,以后大明科举的题目就都由你来做主吧!这道题咱很满意,过几天就用!你现在可以抽空开始构思下一题了,咱下次科举用。”


朱橘:“???”


“你想累死我?我这就是负责打个样啊!”


他连忙道,


“后面别找我了!找我,我也不干!”


出这一道题,自己不知道查阅了多少资料,费了多少脑细胞,当年高考的时候,都没这么用功!


再来?


饶了我吧!


“哼哼,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朱元璋轻哼道,


“不干?那可由不得你。”


老朱本就是看人好用就把人往死里用的典范,现在抓住了朱橘这个能力,岂肯让他清闲?


“小橘子,你也别有压力。”


马秀英见朱橘脸色不好,迅速劝慰道,


“这科举嘛,三年才一次,一道题目让你准备三年,这也不难的嘛。”


“到时候娘帮你一起想好了,为国家选拔人才,说到底最终也是为了咱们朱家,你说是不?”


朱橘听到这话,神色方才恢复了几分,可朱元璋的下一句话,又再度让他的血压升高了。


“对了,这次会试重考,依旧是由你担任总裁。”


朱元璋笑道,


“考题由你出,监考也是你,这下,那些新科进士想不当你的门生都难了。”


“也好,让他们当皇子的门生,总归好过给李善长、宋濂他们当门生来的好。”


本来他就想把朱橘往‘丞相’的这个方向培养,与朱标相辅相成。


门生多,便可在朝中话语权大,到时候能压制一干文臣武将,自然是再好不过。


“我特么……”


朱橘白眼一翻,差点气晕过去!


闲散王爷……终究是当不成了么!


……


次日,皇帝下诏,于当月廿三日重开科举,只试一场,为期三日!


数日后。


贡院之外,人声鼎沸。


除了那三十六个被夺了功名打回原形的士子蔫了吧唧之外,其他所有士子皆是摩拳擦掌,神采奕奕。


原本以为名落孙山了,结果皇帝竟然奇迹般的下令重考!


这无疑是给了他们复活的机会啊!


“上一次,我发挥的不够好,这一回,我一定要把机会把握住!”


“没错,上回我发挥的也不行,得亏运气好,陛下开恩下令重考,这一次,我必夺取功名!”


“诶,你们知道为什么陛下下令重考吗?我听说啊……是对那三十六个人极不满意,震怒之下才降旨重考的!”


“啧啧,真不争气!给他们机会都把握不住。”


“……”


士子们窃窃私语着,此刻心情都不错。


“你放什么屁!”


那三十六个士子本就心里不痛快,此刻被人背后蛐蛐,哪里还能忍受?已有几个脾气大的叫嚷了起来,


“你根本不知道陛下出了什么刁钻的题,换你去,你也不行!在这里说风凉话!”


“对了,你也没资格去,连被淘汰的资格都没有!上次不行,这次也照样不行!”


这番话语,算是戳到了落榜士子的痛处,双方互相揭起了伤疤,情绪越来越激动,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说到情急处,就要动手!


“行了!大家都是自己人,闹什么?”


“我听说啊,这次陛下把他们打回,是为了照顾北方人!你们知不知道,北方人一个都没上榜!“


“嗯,我也听说了,说是有很多人长途跋涉未能参加考试,呵呵……就他们那三脚猫的水平,就算赶上了又能如何?能是我们的对手?”


“就是,北方蛮子罢了。”


“嘘,别被他们听见了,他们的块头可大……”


“……”


考生们私语着,自然而然的,就自动分成了南北两派。


两边互相看不顺眼。


自大唐灭亡之后,北方燕云十六州就一直为外族所控,长达四百年之久!


四百年,沧海桑田,若非朱元璋北伐成功,统一华夏,恐怕南方和北方,就真的是两个种族,而非认同‘华人’这个身份了!


从这一点来说,说老朱有再造华夏之功,确实不是吹嘘!


咚!咚!


一道身影从贡院内走了出来。


先前考过的士子见到来人,顿时恭敬行礼,恭声道:


“学生参见总裁。”


朱橘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了一众北方考生身上。


“都来了?这回没有缺考了的吧?”


他笑着招呼道,


“北方学子们,一路跋涉赶路,又不通南音,你们辛苦了。”


“父皇特意叮嘱过我,要关照你们,你们有什么诉求和想法,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会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为你们解决。”


南方士子们闻言,皆是目露不忿之色。


这分明是偏心啊!


而北方士子们听到这话,皆是目露感动之色。


“多谢总裁!”


“陛下开恩,能让我等参加会试,我等已然是感激不尽,只求好好考试,能有机会报答陛下恩典,除此之外,并无他求。”


“对,并无他求!”


他们倒也很识时务,并没有提出要求来。


“好,有这想法就好。”


朱橘朗声道,


“我相信,无论是北方士子,还是南方士子,你们都有报答皇恩,为民造福的志向。”


“但进士的功名就这么多,无法让所有人都如愿,为此,父皇也是绞尽脑汁,熬了几宿,方才最终拍板——大明第一次科举,增加进士名额!”


此言一出,众人皆喜!


无论对谁来说,增加名额都是好事!那意味着自己夺得功名的几率将大增!


哪怕多一个都是好事!万一那个就是自己呢?


此刻,就连那三十六个被打回的士子目中都燃起了希望!


不蒸包子争口气!第一次被夺回了功名,要是第二次还能再考上,那总能证明自己不是草包了吧?


两考两上,若能做到,那绝对是含金量拉满,流芳后世的!


“进士名额,从原先的三十六个,增加到七十二个!”


朱橘宣布道,


“等诸位考完之后,陛下会将你们的试卷按照籍贯进行分类,分为南、北两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