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四十六章八百里急奏(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杨正山觉得朝堂有些不对劲,但是他又猜不透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只能让武铮盯着朝堂上变化。


随后的半个月,承平帝一直处于半昏半睡之中,时不时还会醒来一下,虽然一直卧床不起,但似乎并没有驾崩的征兆。


而朝堂上太子监国,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无论是太子还是诚王和恭王,都谨守本分,丝毫没有做什么逾越的事情。


仿佛一切都很正常,但一切又都显得那么不正常,搞得杨正山都有些懵逼。


这个时候太子与诚王和恭王不应该争个你死我活吗?


为何一个个的却是如此的安稳?


难道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杨正山有些搞不懂,最终只能暂且放下这些烦心的事情,把心思重新放在腾龙卫发展的身上。


不管京都接下来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其实现在他能做的事情很少。


与其自寻烦恼,还不如定下心来静观其变。


只是杨正山万万没想到这第一场暴风雨没有在京都爆发,而是在重山镇爆发了。


承平三十四年五月初十。


重山镇西路,一束束狼烟在屯堡之上笔直升起,触目惊心。


隐隐之间,屯堡之内还传出阵阵铜锣声和梆子声。


狼烟从西路的最北端向着南方东方蔓延,一束束狼烟接连不断,转眼间已经传到了大宁城,大宁城即重山镇西路参将幕府的驻地。


狼烟传来,大宁城已是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将士们做好的战斗准备。


不过想象中的敌人并没有来到大宁城城下,而是直接绕过了大宁城深入了大荣境内。


五月十三日。


三万胡骑浩浩荡荡的出现在顺阳县城外,不到一天功夫,顺阳县城就被攻破,上万百姓沦为了胡族的俘虏。


这些胡族不是东海胡族,或者说他们以前也属于东海胡族。


没错,他们就是当初投靠兀良胡族的乌拉氏。


当年北地之战,东海胡族八大族落,除了乌拉氏之外,全部被剿灭。而乌拉氏见势不妙,便西进迁移到了兀良胡族的地盘,投靠了兀良胡族。


算算时间,这已经是五年多前的事情。


不过眼前的胡骑不只有乌拉氏的骑兵,其中还有一支大概千骑的铁甲骑兵。这支铁甲骑兵来自兀良王族。


兀良胡族跟东海胡族不同,东海胡族虽然也建立了王朝,但实则内部松散,八大族落各自为政,而兀良胡族却早已是一个王朝,其称王已有近两百年,并且大荣很早就承认了兀良王朝的存在。


相比之下,兀良胡族无意更加强大,也更具有潜力,所以一直以来兀良胡族才是大荣北疆最大的敌人。


而与兀良胡族对峙的北原镇也是大荣众多边镇中最强大的一个边镇。


北原镇与兀良胡族的战斗从未停止过,只是双方的战斗始终保持着小规模的冲突,没有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大战。


如今乌拉氏侵入重山镇,显然不是乌拉氏擅自行动,而是整个兀良胡族都准备入侵大荣。


顺阳县是辽西省化德府治下的一个县,辽西和辽东是以长青山为分界的,辽东有辽远、平远、山河三省,而辽西单独为一省,北靠重山镇西路,西邻北原镇东路。


乌拉氏大军占据顺阳县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直奔化德府城而去。


与此同时,重山镇西路再次有三万兀良大军冲破了防线,进入了辽西境内。


……


五月十五日,京都北门外的官道上。


“让开,八百里急奏!”


“八百里急奏!”


一个驿卒一边策马飞驰,一边撕声呼喊着。


他的呼喊声沙哑又急促,官道上的路人见此纷纷躲避。


很快驿卒来到城门前,“让开,八百里急奏!”


城门的守卫闻言,顿时脸色大变,连忙搬开拒马,让开城门,直到驿卒冲入了城内,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急促的呼喊声一直传至皇城承天门前。


“辽西化德府八百里急奏!”


驿卒来到门前,还不等身下的马儿停下,就一下子从马背上跌落了下来。


值守的禁军见此,连忙上前扶起驿卒。


“八百里急奏!”


驿卒拽着背上的竹筒,声音虚弱的说道。


八百里急奏虽然是每逢驿站换人换马,但不代表驿卒很轻松,这是真的要拼命在跑,马要拼命,人也要拼命。


说日行八百里,那就绝对不能慢一刻。


若是耽搁了急奏,是要掉脑袋的,驿卒岂能不拼命?


当然,八百里急奏也不是经常用的,绝大多数驿卒一辈子都没有碰到一次八百里急奏。


“急奏!”驿卒的声音越发的嘶哑,但依然还是催促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