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9章 乡党亲故,荆棘满布(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人一路寒暄,穿厅过巷子。


石茂华最是殷勤,一路上活跃气氛。


杨博作为魁首,自然明白其所求,不咸不淡道:“此前兵部尚书缺位、侍郎肺疾,这些时日,倒是辛苦君采了。”


略微点了一句石茂华的功劳,后面的话就留给别人接了。


王崇古闻弦知意。


昨日廷议后,协理京营戎政的位置,已经成了众皆瞩目的焦点。


对于很多朝臣而言,京营最好是攥在兵部手中。


譬如当初的赵贞吉,霍冀,提议撤除京营总督,让文臣总理京营戎政。


可惜穆宗皇帝不愿意。


这个想法告吹之后,朝臣的期望,基本上都是,保持着京营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便是最好。


没事给皇帝举举仪仗,修修陵墓,就够了。


否则,中枢周边养一支强军,是要对付谁?


如今赵孔昭即将致仕,总要有个人选出面,压制顾寰才行——顾寰在京营沉寂了半年,已然开始蠢蠢欲动了。


王崇古不动声色道:“赵侍郎肺疾可有好些?”


石茂华扼腕:“夏日热痰,难了。”


肺病一般冬日多发,熬过冬日就能再好转一段时间,但现在是夏日,半点没有好转的迹象,那就基本没得救了。


王崇古作为兵部尚书,只能跟着叹息一声:“我前日才入京,对部中事务不甚清楚,如今京营大小戎政之事是谁在处置?”


石茂华轻飘飘接过话:“小事是兵部司务厅和几位员外郎处置,处置不了,便是我出面。”


王崇古点了点头:“若是赵侍郎不能好转,咱们部里恐怕得早做准备了,机务繁忙,缺位太久不是好事。”


几人各有心思,一路说着便走进了会馆。


这时候,右都御史霍冀冷不丁开口道:“不止兵部有人选,内阁也有人选,皇帝八成也有想法,人选太多了,此事多半是要廷推了。”


霍冀虽然也是协理戎政,但是都御史的协理,和兵部的协理却不同。


能纠察、罢免、弹劾,但对于具体军备上的事,却不太插得上手。


杨博闷头在前走着,见众人突然没了动静。


抬头一看,见众人都盯着自己看。


杨博迎上众人的目光,微微偏过头,有些无奈道:“我明日第三次请致仕,陛下就不会再留我了。”


言外之意,反正就是要致仕了,什么协理京营、什么廷推,都跟他关系不大了。


不是不愿意管事,实在是到点了,无能为力了。


杨博说的也是实情,众人自然都知道。


石茂华当即将目光转向了张四维——接下来内阁的席位,就是这位上去了。


张四维倒是没什么避讳,只是有些担忧道:“就怕虞坡公致仕后,陛下故意拖延时日,等到廷推后再让我入阁。”


廷推向来是三品以上的九卿、侍郎、都御史等,再加上佥都御史、祭酒。


但人头是一样的,话语权却不同。


张四维在不在内阁,反倒是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霍冀按捺不住,冷哼一声:“内阁的张居正、高仪之辈,尽是幸进之臣!”


“不思大局,整日谄媚献上,必有果报!”


如今皇帝与文臣有了共治的趋势,乃是不知道多少代治世能臣争取而来的。


何其难得!?


难道还想回到太祖之时,如同宰杀鸡鸭一般,凌辱朝臣吗?


别看如今这位皇帝满口仁德道义,可真要给他大权独揽,什么样还是两说。


英宗都被赶到瓦剌去了,一朝得势,还不是清洗功臣,杀害贤良。


哪怕是旁支入继的世宗皇帝,也继承了这份薄凉,一掌握权势,就杖杀朝臣,弃市首辅。


这要是手握一支京边强军,能独夫到什么地步,简直不敢想。


朱家人的苛刻,难道还想用性命再验证一遍?


杨博撇了一眼愤慨的霍冀,暗自摇头。


他耐心解释道:“今日陛下让我推举一人,代我签署内阁事,我已然将子维荐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无缝衔接,他要功成身退,都别想再让他上去顶事。


张四维一喜:“虞坡公何不早说!?”


杨博懒得答话。


闷头往前走,不时与来往的官吏、学子回礼。


人多了,众人也收敛了谈话,跟在杨博身后,不时勉励学子,宽慰官吏。


会馆今日宴请了一众山西官吏、进京准备明年春闱的学子。


一楼二楼都坐满了人。


楼里戏曲歌舞、楼外可远眺打铁花,好不热闹。


杨博几人却是一路来到会馆最高一层楼,僻静安逸,风景独好。


众人纷纷落座。


“其实,倒也不必非要皇帝从了咱们的议。”石茂华理了理袖口,接上方才的话,“只要能将那些媚上小人,挡在外面即可。”


石茂华对协理京营戎政,兴趣倒不是很大。


就是怕又来个栗在庭这种人。


霍冀忍不住点了点头:“若是知道皇帝想用谁,不妨先搜集罪证,上弹章将人按住!”


当初顾寰就是这么被弹劾回家的,可惜彼时的盟友赵贞吉已经不在中枢了。


张四维无奈道:“现在内廷被皇帝赶走了一半人,自己又躲在西苑,可不像以前了。”


以前内廷跟个马蜂窝似的,别说皇帝见了谁说了什么,就是拉了什么形状的屎,朝臣第二天都能知道。


如今可就没这么轻易了。


几人正说着话,门突然被敲响。


纷纷疑惑回头。


只见大理寺少卿罗凤翔,着急忙慌跑进来。


凑到杨博耳边说了几句话。


杨博愕然抬头,忍不住啊了一声:“当真?”


罗凤翔区区举人,能做到四品官身,自然是因为同为山西蒲州人。


受了杨博的提拔,也知道该怎么做人。


哪怕其余四位大员都皱眉看着他,他也仍只是凑到杨博旁边小声耳语。


说完,才缓缓退了出去。


杨博听罢便陷入沉思。


一直到张四维轻咳一声,才回过神来。


他环顾在场的几位同僚,面色带着古怪、幸灾乐祸,最后才收敛神色,严肃道:“陛下去年让刑科给事中张楚城,巡查湖广矿税案。”


“过程略过不表,总之,似乎查到了关键地方,关键人头上……”


“刚才收到消息。”


“刑科给事中张楚城,与湖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汤宾,一同遭逢大火,生死难料。”


“方才,皇帝让海瑞、温纯连夜入宫了。”


说罢,在场众人纷纷一惊。


突兀地,石茂华突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样,恐怕没精力在京营搅风搅雨了吧?”


杨博最是敏感,二话不说,立刻让下人准备起了笔墨。


就在宴会当场,准备起了第三份致仕的奏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