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五章 李瑄的危机,高仙芝回京献俘(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人……”


“阿爷……”


听到张韬光的宣旨后,李林甫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眼一翻,栽倒在地。


自开元二十三年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开元二十四年拜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再到今日,整整整整十七年。


拜相的前十年,李林甫立仗马,手握权柄,说一不二。


可李瑄横空出世后,李林甫屡屡不得计,一次次被削弱威势,丢失重职,亲僚亡散。


今突然被罢相,李瑄亲至。


很明显,这是李瑄一手操作。李林甫甚至没有向圣人解释的机会。


李林甫与李瑄的争夺,因此落幕,他一败涂地。


在李林甫心中,认为李瑄狂妄自大,新法一定失败。


可李林甫无法在宰相的位置上,等李瑄失败的那一天。

https://m.9biquge,com

十几年来,李林甫得罪了太多人。


李林甫的长子李岫是将作监,从三品的官职,可这有什么用呢?


“李监,代你父亲接旨吧!”


李瑄看到李林甫昏倒,不似假装,于是对李岫说道。


李林甫罢相,代表着他们这一支的落寞。


经受这种打击的李林甫不知还能活多久。


一命呜呼也不一定!


“臣代父接旨!”


李岫忍住心中的悲痛,俯身接过诏书。


天宝四载的时候,李岫见父亲权势滔天,担心盈满为患,忧虑不已。


一次,李岫随父游园,看到一个役夫拉着一辆重车走过,趁机跪倒在地,哭着对父亲道:“大人久居相位,树敌甚多,以致前途满是荆棘。一旦祸事临头,想跟他一样恐怕都不可能。”


李林甫揪然不乐,叹道:“形势已然如此,又有什么办法?”


当初的忧虑,变为现实。


现在父亲的罢相,也绝对不是他们家的结局。


怨恨李瑄吗?


怎么可能不怨恨呢。


但李岫还是理智的,知道其中的因果。而李屹、李岐、李崿、李屿等,对李瑄怒目而视。


特别是李屹,脸上的鞭痕,成了他永远的记号。这是李瑄赋予,他一辈子难以忘记。


他们想打李瑄一顿出气,但他们也知道自己等人与打李瑄是不自量力。更别说院子中聚满禁军。


李林甫的女儿们花容失色,她们也恨李瑄,因为李林甫一向疼女儿,几乎百依百顺,甚至女儿可以不用联姻,自由选如意郎君。


唯有李腾空在安抚李林甫的心情。


她信奉道教,对因果十分看重,知道在阿爷铲除异己能那一刻,因果的轮盘回转回来。


自古权臣,哪怕自己善终,家人必不可安宁。


或许这就是宿命!


她可以不久后,和家人一起流亡。又也许能偿还阿爷所犯下的罪过。


李瑄看满屋的惊慌,没有多待,转身离去。


右相府中的奴仆,只要年富力壮,皆被逮捕,连马夫都没放过。


只有一些良籍得以避难。


“将军,只找到五套铁甲,两架擘张弩,一架角弓弩,数十柄槊、矛等长柄器。”


在院子中,金吾卫将军向李瑄禀告道。


“这些兵器不足以证明李林甫谋反。算了,只将李林甫府中的奴仆押走。”


李瑄缓缓说道。


李林甫身为宰相,家里有一些铁甲强弩,长兵器太正常了。


他也要培养自己的儿子,是否有将帅之才。


就像李瑄的天水王府一样,也有一些管制兵器。


只要甲具不过十,无法断定李林甫私藏兵器。


在刑法上,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定义不一样。


“遵命!”


金吾卫将军领命后,平日里跟随他们的主子厮混,嚣张的恶奴皆被抓起。


由于李林甫重病在身,李林甫的儿子皆不敢再出去玩乐,所以几乎所有的奴仆都在家中。


这些李林甫的奴仆,会先押送到城外的禁军军营中。


然后由京兆尹的兵卒,将其送至陇右,成为边地的劳役。


右相府出现这么大的变故,自然无法瞒过长安的权贵。


本来李林甫因病不上朝,已经让人多想。


而现在李瑄率金吾卫在李林甫府邸抓那么多奴仆,摆明了李林甫彻底失势。


果然,没过多久,李林甫被免去右相的消息,就在长安传开。


李林甫在宰相之位太久,对长安来说是惊天消息。


虽然李林甫已经没有权势,但许多人依旧认为李林甫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直到这一刻,人们才觉得李林甫可以盖棺定论了。


保守派没有为李林甫的罢相感到悲伤,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将来如何去做。


他们不散伙,是因为李瑄能容忍,不像李林甫一样铲除异己。


哪怕在李瑄面前跳得再欢,哪怕质疑辱骂李瑄,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其犯法,他也可以容忍。


殊不知,朝堂即将大变,不是谁都会和李瑄一样,可容忍反对的声音。


只有李林甫的亲信有些悲戚,李林甫一倒,他们失去了依靠。


由于跟随过李林甫,他们注定会被权贵们唾弃。


杨国忠得知李林甫罢相,且被李瑄带兵将奴仆全部逮捕后,心下一惊。


他一阵手舞足蹈后,沉静下来,因李瑄的手段而惧怕。


昨日李林甫已经逃过一劫,他看出来圣人不想再过问李林甫之事。


没想到仅仅一天,李林甫就遭到灾难。


比他之前计划的还要严重!


又联想到李瑄曾经的部下哥舒翰向他献策,他觉得自己又当一次李瑄的棋子。


他不禁感觉到脊背发凉。


假如他当了宰相,也暂时不能与李瑄硬刚,不然他一定会吃大亏。


……


李林甫府邸。


黄昏的时候,躺在榻上的李林甫才悠悠转醒。


“阿爷醒了……”


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周围的儿女面色一喜。


李林甫沉定一会儿后,慢慢开口,断断续续地说道:“把诏书…拿来,我再…看一遍。”


“是,大人……”


李岫犹豫片刻后,将罢相诏书拿到李林甫面前,并缓缓展开。


此时李林甫的脑子很清醒。


从罢相诏书上看,圣人认为他有罪啊!


否则罢相诏书不会这么写。


“李七郎,我终究还是没斗过你啊!”李林甫长叹一声。


“还发生了什么?”


在儿女们低头抽泣的时候,李林甫又说道。


“家中四百多名壮龄的奴仆,皆被李七郎抓走。现在家中除了年迈,只剩女眷。”


李岫没有隐瞒这件事情,父亲迟早会知道。


“原来是这样,圣人是怀疑我谋反呐!”


李林甫很聪明,从逮捕他奴仆上,一下就联想到这点。


虽然他从未掌握军权,但他有勾结边将的嫌疑。


府邸之中,又有如此多的奴仆,圣人若是听信了什么,可不会管这么多。


当初,圣人就因为怀疑太子李瑛谋反,直接一日杀三子。


李瑛可没有兵权啊!


没有直接处死他,而是罢他的宰相之位,让他反省,算是“网开一面”了。


“大人怎么会行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孩儿明日跪在兴庆宫,为父亲辩解!”


李岫向李林甫说道,他自知父亲绝无谋反之心,定要讨个公道。


“没用的!你去劝说圣人,只会让我们家更难过。”


李林甫太了解李隆基了,有的时候,堪称铁石心肠,绝不会因为李岫的求情,而去彻查具体事情。


李隆基已经放弃李林甫,哪怕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也不会捡起来。


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


这就是此时的大唐圣人!


“如果孩儿脱去紫衣,家人能保住现在。孩儿也愿意。没有了父亲,一切都像是空中楼阁,该怎么办啊!”


李岫跪在李林甫榻前,将头埋在李林甫身上。


“不久前,我向李七郎说过我不后悔。现在为父十分悔恨。为父现在才知道,给你们带来多大的灾难。”


李林甫充满了懊悔,对自己的辉煌一生产生质疑。


他努力大半辈子,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权势,而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遭罪,那就是愚不可及。


当初他多享受权力,现在就多难受。


“大人别这么说,我们因您而荣华富贵,我们都有奢靡享乐,将来即便死无葬身之地,也不会后悔。”


李岫握住李林甫若枯柴的手,向他安慰道。


他说的话,却让在场的一干儿女低头,谁能接受这样的结局呢?


“为父现在倒是希望李七郎一直是宰相。这几年,李七郎虽然雷厉风行,强势无比,但他可没有乱杀过人,乱贬过人。为父当初怎么没和李七郎一样啊!”


李林甫当初掌握权势的时候,对反对者非杀即贬,动辄牵连全家,流放数千里,死伤无计。


李瑄是武将出身,本应是“杀伐果断”,“戾气极重”,李瑄确实言杀戮,但却不会因喜好滥杀无辜。


因此李瑄在朝野好评如潮。


两代宰相相比之下,高低立判。


所以李林甫认为,如果李瑄是宰相,那他儿孙可以暂时安宁。


如果李瑄罢相,就不好说了。


“大人有自己的执政方法,您也伟大!”


李岫不能说一点不好的话,怕父亲伤身。


“我休息一下也好,接下来尔等好好支持李七郎的新法。”


李林甫只是这么说了一句。


看似难堪的话,实则是想让自己的后代能好好活着。


因为他们没有资本再与李瑄对抗。


此时,屋内的气氛更加悲伤。


……


“报……”


“启禀李相,云南王阁罗凤送来诏书……”


在长安风波不断,李瑄稳坐钓鱼台。


几日后,中书门下堂,快马加急送来奏书。


李瑄先是打开阁罗凤送来的奏书。


毫无意外,是阁罗凤状告云南太守张虔陀。


张虔陀自去年任云南太守以后,阁罗凤按照礼仪,经常带着妻子白氏拜见。


但张虔陀仗着大唐的强大和降伏吐蕃的声威,对阁罗凤多有征求、索要,作为南诏君主的阁罗凤,自然不会总是答应一个太守的要求。


于是张虔陀辱骂阁罗凤,但阁罗凤畏惧大唐,只能忍气吞声。


这段时间,张虔陀多次上奏朝廷,数南诏王阁罗凤有异心,疑似不臣。


他还说南诏在阁罗凤的带领下,向周围的国家扩张,且越来越强大,迟早成为另一个吐蕃。


同时,张虔陀想让流亡在大唐的诚节代替阁罗凤为南诏王。


诚节是前任南诏王皮逻阁的另外一个儿子。


这是给阁罗凤上眼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


所以阁罗凤和张虔陀掐得越来越厉害。


李瑄与裴宽商议后,决定将张虔陀调回长安,同时,再将一个品德好的别驾,升任为云南太守。


知道历史的李瑄,站在南诏的一方。


尽可能避免与南诏的战争。


他知道李隆基在过问南诏扩张。


但南诏再扩,也是向南,向东。不可能向大唐扩。


李瑄倒是希望南诏扩张到印度洋。


然而他知道南诏受制于地理因素,想变成吐蕃那样的巨无霸是不可能的。


等以后局势安稳,再想办法融合南诏。


历史上的阁罗凤面对张虔陀的侮辱,面对大唐想要立他弟弟为王,直接起兵攻击大唐,并投靠吐蕃,成为赞普的弟弟。


使大唐两次南征,都大败而归,造成了《兵车行》上的苦难。


而这一世,阁罗凤哪怕受再大的委屈,也不敢攻击大唐。


因为吐蕃已经臣服大唐。


而且李瑄是宰相,阁罗凤接触过李瑄,他害怕。


也渴望李瑄能主持公道。


在朝堂上,李瑄奏离张虔陀,李隆基同意。


大臣们也没有拒绝。


唯有杨国忠眼神闪烁,若有所思。


他似乎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宰相能站稳脚跟,是不是需要一点军功呢?


凭大唐的强大,从南诏身上刷点军功,唾手可得!


杨国忠虽然从过军,但他并不会打仗,全凭臆想。


不久后,南诏王得知张虔陀被调离以后,松一口气。


大唐朝廷有李相这样人主政,还是能分清事理的。


阁罗凤有雄才,他派人向大唐上贡以后,开始进攻东爨、西爨,准备让南诏变得更强大。


……


六月初,霜儿终于临盆,李瑄得到消息后,休假等候。


随着一阵啼哭,李瑄的长女诞生。


母女平安,让李瑄心里的石头落地。


对待霜儿,李瑄一般好,悉心呵护,没有被外界因素所影响。


这段时间,李隆基不止一次向李瑄暗示,只要能把杨铦放了,他就拜李瑄为右相。


但李瑄置若罔闻,有时候用罪责过大不能容而搪塞。


这让李隆基有些恼火,也是右相之位一直悬而未决的原因。


文武百官也猜测到,可能是杨锐案让圣人不顺心,李相迟迟未成为右相。


李隆基认可那些惩奸除恶的大臣,但轮到自己人的时候,却又不行。


亲近李瑄的大臣,都知道李瑄在坚守底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