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章 对吐蕃的惩罚,上贡(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长安,为何这次感觉不一样呢?”


恩兰达扎路恭的车队在明德门外,等待唐廷的同意。


他曾来过一次长安,那一次他虽是求和,但他腰板是挺直的。


哪怕长安繁花似锦,他也认为吐蕃迟早会追上。


可这一次,恩兰达扎路恭明显感觉到长安城的庄严与神圣。


逻些与长安一比,就像一座破烂小城。


一百年,一千年,他们吐蕃都难以铸造这样的城池。


恩兰达扎路恭对李瑄是憎恨的,是不服气的,随着战争的烟消云散,他回想与李瑄所发生的战争,发现吐蕃一败涂地,全无反抗之力。


他已经想明白,哪怕是正面冲突,他们也不是李瑄的对手。


他佩服李瑄的神勇无敌,服气李瑄的统帅之能。


但这不代表恩兰达扎路恭没有勇气去守卫吐蕃仅剩的国土。


正如玛祥仲巴杰所言,他们吐蕃在等汉人史书中的“变数”,那盛极必衰是至理。


他们这一代等不到,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奉圣人之命,召吐蕃大使至勤政务本楼前。”


宫中黄门骑马而来,到达恩兰达扎路恭前宣告。


他身后还跟随一队羽林军,“护送”吐蕃的队伍,进入明德门。


“遵大唐皇帝之令!”


恩兰达扎路恭弯下腰,向羽林军的方向一拜。


他毕恭毕敬,希望此次出使大唐,能使大唐满意。


年年纳贡,岁岁来朝是一定的。


吐蕃现在国力孱弱,希望大唐能少要一些贡品,让吐蕃不至于苟延残喘,能保留一部分实力。


另外,恩兰达扎路恭此行想见到前任赞普,尺带珠丹。


吐蕃一行车队,在朱雀大街上缓缓行进。


由于队伍很特殊,又有羽林军在旁,让长安过往的百姓好奇他们的身份。


“他们是吐蕃人,还有吐蕃的官服,应该是向大唐朝贡而来。”


有见多识广的人,认出恩兰达扎路恭一伙人的身份。


那被油布覆盖的物品,明显是金银珠宝。


“吐蕃终于彻底臣服我大唐,以后陇右边关,不会再流血了。”


有文人天真地说道。


“据说凉州城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和扬州,现边关无战事,可以前往漫游,丰富阅历。”


有文人将目光瞄准武威的姑臧城。


“只要丝路畅通,有小相公打败吐蕃的威名,天宝将更盛于开元。”


也有人无限憧憬,希望日子越来越好。


“是啊!小相公的新法形势一片大好。据说城外建立有济生堂,哪怕家境贫寒,也可以送子女为医者。”


更多的长安百姓盼望着济生堂能完成,使他们能看得起病,买得起药。


在一片议论盛中,吐蕃队伍在羽林军的领路下,进入兴庆宫南面的大道。


所有人谈论的都是小相公,从赫赫武功,到庙堂新政。


他们认为朝廷的一切,都与小相公相关。


李林甫儿子嫖未成年妓女被打得半死,已沦为笑柄。


李林甫的声威,正在迅速削弱。


人们都认为,接下来是小相公的舞台,小相公会将大唐推至新的高峰。


兴庆宫内,勤政务本楼。


李隆基特意将李瑄、李林甫、裴宽三人从中书门下堂召出,来看看吐蕃献出的贡品。


同时谈论今后吐蕃对大唐上贡的马匹、牛羊数量。


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二楼的帘子后,亲眼看着吐蕃的队伍在街道上驶过。


官宦已经通知李隆基,吐蕃的队伍到勤政务本楼下,但李隆基依旧和李瑄、李林甫在交谈。


有意将吐蕃使者晾在楼下。


“三位宰相认为吐蕃今后该上贡几何?”


李隆基就这件事情询问李瑄和李林甫、裴宽。


“此事可将吐蕃大相召来一起商议。”


李林甫这么说一句。


这是李瑄的功绩,李林甫议论的时候,总觉得十分别扭。


“右相此言差矣!吐蕃强弩之末,已翻不起风浪。大唐已将吐蕃威服。吐蕃上贡数量不是他们决定,而是圣人决定。这才能显示出圣人威加海内外,也要让天下百国知道,不臣服大唐的后果。”


李瑄日常出来反驳李林甫,并说出一些令李隆基畅快的话。


“七郎说得不错。”


李隆基大悦,缓缓向宰相们说道:“不如让吐蕃如回纥一般,每年上贡马三千匹,牛五千头,羊三万只,皮毛五十车。”


这些贡品能从一定程度上,维持大唐的繁华。


李林甫本想说圣人英明,但见李瑄没说话,他果断闭嘴。


李瑄总是在中书门下堂反驳他,打击他的威望。在一些事情上,李瑄会蛊惑圣人。


“圣人过于仁德!吐蕃和回纥不同,他们国内还有诸多牧场,牛羊马无计。多让吐蕃纳供,就是削弱他们的力量。”


李瑄并不赞同这些年贡的数量。


雪域高原气候变暖后,吐蕃的畜牧业、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吐蕃虽然战死、被俘虏的士兵众多。


但大唐没有攻入吐蕃的腹地,吐蕃少年一辈迟早会成长起来。


应该让吐蕃上贡,削弱吐蕃的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