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五章 “锦衣卫”,野无遗贤(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廖十三,等回长安后,就不用为我的亲卫了,我会安排你做其他事情。”


李瑄趁着廖峥嵘沉默的时候,突然抛出这个消息。


“李帅,您也看到了,属下是这么无知的人,只可为您的亲卫,做不成其他事情。”


廖峥嵘听到李瑄要调他离开,心中慌乱。


他跟随李帅很长时间,在战场上抛弃了剑,提起长槊,多次大战。


他见证李帅的英雄豪气,认为战场才是他的归宿。


为游侠,哪怕受人称赞,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是碌碌无为的一生罢了!


所以廖峥嵘不想离开李瑄。


“不……我认为廖十三是有理性的。否则今日就不会来问我了。等你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有多思考。要从问题的根源去推算。”


“有的时候,看到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相。最凶狠的敌人,反而做着最温柔的事情。”


“我的一生,忠于社稷,忠于百姓。而天下间的蠹虫太多,反对我的豪强大族比比皆是。他们现在畏惧我的威势,但他们一定在想着落井下石。他们逼不得已的时候,还会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峥嵘去完成!”


李瑄从座位上起身,拍了拍廖峥嵘的肩膀。


和别的麾下不同,廖峥嵘追求的是侠义的精神,和李瑄对他的恩惠。


廖峥嵘完全忠心于李瑄!


李瑄的命令,大过任何人,甚至皇帝。


李瑄在向廖峥嵘讲大义的时候,从不提忠于皇帝。


而是忠于社稷,忠于百姓。


他曾经甚至说过,如果皇帝为桀纣,臣子当不必听从。


廖峥嵘也觉得有道理!


他是李瑄几年来精心培养的人,信仰已经向李瑄靠拢。


正是因为廖峥嵘有侠义的精神,才会如此。


和罗兴、薛错一样,将来他们都有大用。


他们跟着李瑄身经百战,但却没有官职,也没有勋。


但将来,没有人能挡住他们的富贵!


“如果能那样,属下会义无反顾为李帅分忧,但属下愚钝。”


廖峥嵘自然不会明白李瑄的意图。


“在霍邑的时候,许多佃农竟然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他们的衣食住行皆来自于豪强。如果有一天,天下豪强皆与我为敌,他们裹挟佃农,为朝廷对抗,该怎么做呢?”


“官兵的兵器锋利,但这些佃农又何其的无辜?他们只是拿起武器的百姓。”


“不久后,我会在朝堂上,颁布常平新法……”


“另外,我会设立一支常平新兵。常平新兵由朝廷直接掌控,用以帮助朝廷催收债务。”


“常平新兵每一道设一营。起初我会让你成为一营之长。一年后,会让你成为常平新兵的统领。”


“而常平新兵,明面上帮助朝廷催收债务。实际上,派人到乡里,向佃农、百姓,宣传我的事迹。让那些佃农知道我杀死豪强后,会将田地分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与豪强一起对抗朝廷,必然会被牵连家族。”


“同时,峥嵘可招募品行好,且忠诚的游侠为亲信,让他们搜集地方官吏的信息,看地方官吏是不是与豪强勾结,有没有徇私枉法,百姓对他的评价如何?”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将其透露给他人。因为你们明面上是常平新军,为常平新法保驾护航。”


“我可能变法失败,但我一定会卷土重来。峥嵘只需要仔细完成我的吩咐……”


李瑄虽然对廖峥嵘说了很多,但他一句一顿,每一个字都无比慎重。


很明显,李瑄的目的不是“常平新军”,而是借常平新军为名,将常平新军打造成一支类似于后世“锦衣卫”的队伍。


不同的是,当前廖峥嵘只负责搜集情报,将李瑄的事迹,传至乡里百姓、佃户、奴婢。


让他们知道将来跟随豪强与李瑄对抗是死路一条。


而顺应大势,则摆脱佃户的身份,重归良家,分得土地。


常平新军现在只是一个概念,没有锦衣卫一样的执法权。


哪怕被人抓到把柄也没事。


李瑄可以向李隆基说明,他是在调查是否有官吏豪强勾结,准备收拾豪强。


因为李瑄的目的确实是这样。


而且李瑄一直屠戮豪强,也有这样的动机。


如果他能按照计划,把持朝政,这支常平新军就会摇身一变,他们将为李瑄扫清豪强,立下大功。


“属下……听从李帅的安排!”


廖峥嵘仔细听李瑄讲述以后,觉得李瑄说得有道理。


佃农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被当牛马一样使唤。他们不知李瑄的威势。


诗词歌赋之类,亦跟他们无缘,关键时刻,很可能被豪强忽悠。


李帅设立常平新兵,以“收债”的名义,轻而易举踏入乡里,对李瑄的事迹进行宣传。


豪强只能干瞪着眼,敢加害常平新兵就是谋反,直接把他们灭了。


“这次河东之行,峥嵘应该有体会……”


李瑄向廖峥嵘说道。


他拜相以后,走一步要看两步。


为将来谋划!


明代的锦衣卫到后来虽然腐朽,滥用职权,排除异己,危害国家。但在开国之初,对朱元璋的统治有极大的帮助。


李瑄肯定不需要明代那种锦衣卫,他要通过改革,建立一支为百姓保驾护航,在暗地里监察地方官吏的组织。


有一定执法权利,但没有绝对的权力。


“启禀李帅,河东兵马使李将军,请您回去的时候,路过太原,检阅兵马。”


廖峥嵘下去的时候,一名来自太原的传令兵向李瑄禀告。


由于李瑄是绕过太原来到朔方县的。


所以李光弼请李瑄巡视河东回去的时候,从太原经过。


朔方,在太原正北部。


“我正有此意,告诉李将军,大概半个月左右,我就会前往太原。”


⊙ tt n⊙ c○


李瑄向河东的传令兵说道。


他现在好歹还是河东节度使,正好检阅一下天兵军。


翌日,李瑄让朔方县丞代行朔方县事以后,带着亲卫和千牛卫到达马邑,然后南下唐林、秀容、阳曲等县。


最终进入太原。


太原毕竟是王忠嗣曾经坐镇的地方,是大唐的龙兴之地,李瑄监察刑狱、仓库、吏治,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三日后,李瑄在太原城外,观看天兵军阅兵。


然后又与李光弼攀谈半日,离开太原,准备返回长安。


所抓的豪强、官吏,以及抄家得到的金银珠宝,通过黄河转运至蒲津渡口,然后再由官道至长安城。


在得知李瑄要离开河东后,河东豪强把紧绷的弦放下。


李瑄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太大,他们害怕李瑄强行捉拿他们,已经有鱼死网破的准备。


好在他们沉住气,没有派死士去刺杀李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豪强不多事去刺杀李瑄,也不会有今日的结局。


河东豪强大族那么多,李瑄总不可能一家一家地查。


治理天下,除了上层的决策,中层的执行尤为重要。


最怕的就是中层官吏欺上瞒下,下层官吏拿着鸡毛当令箭。


将一个好的方法,变成坏的政策。


……


长安,十月十五。


在李瑄返回长安的时候,长安在进行一次制科考试。


早在一个月前,科举丁亥科开始。


今年科举的试题为《罔两赋》,考官为礼部侍郎李岩。


等到发榜的那一日,进士及第二十三人。


一个叫杨护的名士,状元及第,名动长安。


一切似乎没什么问题。


长安的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就等制科放榜。


制科,是为皇帝亲自下令开科,不归礼部。


李隆基下令李林甫为制科的考官。


待出成绩以后,向李隆基禀告,他在殿上问询及第者。


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杜甫信心满满。


“杜二,我当仁不让了。”


即将入考场的时候,一名叫做元结的士人,向杜甫说道。


元结和杜甫目的一样,走制科的捷径。


他从小折节向学,拜大学者元德秀为师,使他有不错的名气。


“哈哈,及第的人不会只是几位。”


杜甫笑了一声,他知道元结的意思,想在制科拔得头筹。


但他还是展现出胸襟,只要及第即可。


“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主动寻你,使你名动长安,你又报诗,及第者当有伱一员。”


元结又给予杜甫肯定。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但那一晚上,天水王太惊艳了。


之前的《江南春》小词虽清新,但寓意没有那么深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