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与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另外,杜甫总是弹出与盛世不符合的音符,导致他的一些诗不敢示人。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之类的诗还好,传出去不一定会有事。


但《兵车行》《丽人行》等杜甫自创的体裁,传出去杜甫难以活命。


就比如历史上天宝十二载所作《丽人行》的“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用北魏冯太后的典故,直接讽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乱伦。


这要被小肚鸡肠的杨国忠知道,杜甫最少丢掉半条命。


安史之乱没开始,杜甫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撕下盛世的伪装。


李瑄一直认为,杜甫是有政治眼光的,甚至军事眼光,从后世存在的小部分杜诗,就能看出杜甫的才华。


当然,杜甫的弱点非常明显,就是太刚正,不委曲求全,俗称“低情商”。


如果没人给杜甫撑腰,他在朝堂上很难生存下去。


会玩弄权术的人,又往往没有杜甫这类人的清廉正直。


王维见李瑄会屈尊见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心中很惊讶。


谁也无法料到命运让杜甫产生改变,李瑄认为许多诗人能写出《关雎》,只有杜甫能写出《鸿雁》。


《三吏三别》在艺术上很伟大,但如果可以,李瑄不愿意杜甫在这一世写出《三吏三别》。


李瑄来到杜甫所在的文人士子区域,惊动满堂。


就仿佛圣人到来一样。


宴会之上,不需拜礼,文人士子们围拢在李瑄身旁,想请教李瑄的新词《水调歌头》。


李瑄只是搪塞几句,问道:“杜子美可在?”


“杜子美,杜二?”


立刻有人想起一个颇为轻狂的男子。


杜甫的诗确实有两把刷子,但让天水王这个大诗人亲自寻找,使士人们震惊不已。


杜甫看到李瑄的时候,本来想凑上前,奈何挤不上去。


但又听到许多人叫他的名字,不禁纳闷。


“杜二,天水王叫你呢!”


杜甫还没反应过来,士人们让开一条道路,将杜甫推到李瑄和王维面前。


“京兆杜氏杜甫,生居洛阳,见过天水王。”


杜甫微微向李瑄一礼,他以为是王维向李瑄介绍他的。


还是文坛领袖厚道!


杜甫是洛阳人,自称“京兆杜氏”是向李瑄阐述他的家世。


哪怕好几代之前,就已经搬离长安。


自古文人自我介绍,都会声名自己的家族来历,增加名望。


杜甫不称李世民后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宗族礼法上,母族都偏远。


若以后世的血缘论,杜甫就是李世民的直系血亲。


“久仰大名!”


李瑄注视着杜甫,缓缓说道。


和李瑄想象中的杜甫不一样,主要是某张图像在李瑄脑海中很深刻,现实中的杜甫根本不长那样。


和他的名字一样,杜甫相貌堂堂,虽身材适中,但眉宇之中有一股自命不凡的气质。


在参加这次科举之前的杜甫,诗风符合这个时代的万千气象。


之后就诗风大变,独自走向一条成圣之路。


但李瑄不打算制止杜甫参加此次制科,因为他希望杜甫遇到挫折。


他们这个民族,需要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使以后人们在苦难的时候,能在杜甫的诗中找到共鸣。


今年科举如果“历史重演”,李瑄就能得到“科举糊名”的机会。


“天水王说笑了,杜甫无功名利禄在身,只能仰望你的大名!”


杜甫认为李瑄客套话。


“高达夫向我提到过杜子美。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壮丽,我一直记得,现终于在长安见到你了。”


李瑄笑着向杜甫回答道。


他确实与高适聊过杜甫,也从高适口中得知《望岳》,这种简劲又抱负不凡的诗句,不论何时,都是令人称颂的。


“诗篇能流传到天水王耳中,杜甫三生有幸。”


杜甫见李瑄早就知道他,心中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


他一直崇敬李瑄的行为和诗歌,梦寐以求与李瑄会面。


现李瑄的突然出现,就如在杜甫梦中一般,差点让他跳起来。


杜甫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时候,李白没少提起李瑄。


在李白眼中,李瑄虽是权贵,却又是鹤立鸡群的权贵。


从言行上,照应一个人的内在。


杜甫立刻邀请李瑄在一个座位上坐下,王维也坐在一旁。


文人士子都感叹杜甫此次制科有望了。


今夜与李瑄相坐而谈的消息传出,杜甫会在长安有一些名气。


这对初来长安的杜甫很重要。


“子美入长安,可是参加科举啊!”


李瑄坐下后,向杜甫问道。


“不才报名制科。”


杜甫向李瑄回答道。


制科虽然是皇帝下诏,但天生就比进士科矮了一头。


制科对精通声律的杜甫来说,又是最容易的考试。


杜甫已经结婚,他父亲留下的家资已经用得七七八八,为了不让爱妻受苦,他选择最容易的考试。


先获得一个官职,养家糊口。


“制科挺好,以子美的才华,挑选诗文,拿下轻而易举。”


李瑄对杜甫勉励道。


此次制科为“通一艺者”可参加,除了白身报名以外,还有一批小官为在李隆基面前露脸,也报名参加制科。


这是进士科的不同之处。


通一艺者,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选择诗、赋、算数、策略、经文、统筹、法典等等,甚至字写的好,也是一技之长。


杜甫选择考诗文,几乎手拿把攥。能成为诗人,除了后天的努力外,天资必然是万中无一,否则也不能和天才李白齐名。


李瑄乍一看,根本想不出杜甫落第的可行性。


“待我及第,也想如达夫那样,为天水王献策。”


杜甫趁机向李瑄表达心迹。


杜甫和李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杜甫一直为国家百姓考虑。


他认为李瑄改革男女婚期,有理有据。


即便有许多文人士子觉得不合理,但杜甫是李瑄坚定的支持者。


“制科不足两个月就会开始,我等待子美的好消息。”


李瑄同意杜甫的请求。


哪怕杜甫不及第,李瑄也会纳其为属吏。


因为这几年,杜甫跟着他不会有好果子吃。


“谢天水王。”


杜甫很开心,心想着他和高适一样,遇到了伯乐,还是同一人。


今后一定辅佐李瑄,完成革新,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杜甫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奉儒守官,但他有自己的苍生理念。他绝望的时候,把圣人孔子和贼寇盗跖混为一谈。


说明他能突破自己!


“我相信子美,能谨记忠恕之道,完成大道为公。”


李瑄向杜甫说道。


自古圣人以忠恕一以贯之,忠乃尽忠待人,恕乃推己及人。


身怀这种品质的人,十分少见。


“不瞒天水王,这也是我的心愿!”


杜甫真诚地说道。


大道为公和再使风俗淳的理念,是十分接近的。


“那我们就是像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相遇,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李瑄握住杜甫的手,抛去其他因素,仅谈理想主义,他和杜甫却是很近。


杜甫更加感动,没想到天水王是平易近人的人。


握手的那一刻,他感觉到李瑄手掌粗糙,想起李瑄是古今都名列前茅的猛将、名将。


杜甫肃然起敬,一股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思油然而生。


李瑄取来酒杯,与杜甫、王维同饮一杯后,告别此区域。


宴会虽还有歌舞,此时已为深夜。


当李瑄去拜见李隆基的时候,看李隆基也有些困倦。


高力士劝说李隆基宴会结束,早些回去休息。


李隆基同意结束宴会。


众人拜李隆基、杨玉环,开始陆陆续续地退出兴庆宫。


有的人早已忍不住。


“七郎,你以河东采访使的职位,巡视河东,整肃官场、豪强,是你拜相的圆满。速去速回,相印会为伱准备好的!”


李瑄拜别李隆基的时候,这一次李隆基把话挑明。


基本已经确认,他回来后就立刻拜相。


“臣遵旨!”


李瑄拱手。


醉醺醺的李隆基,在杨玉环的搀扶下离开。


她回眸再看一眼的时候,李瑄已经转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