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八章 吐蕃成为附属,回到长安(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让玛祥仲巴杰的儿子,到长安学习我大唐文化。”


“吐蕃与唐进行青海互市,位置在伏俟城侧。”


“大唐商人通往天竺的道路,不得阻拦,且需保护大唐商人的安全。”


李瑄一连提出数个条件。


之前和李隆基说过,满足这些条件,吐蕃才能到长安朝圣。


“元帅的条件,有些强人所难……”


恩兰达扎路恭面色难看地道。


互市和商人通行没问题。伏俟城古道,本就是古丝绸之路。


玛祥仲巴杰的儿子到长安为人质,他做不了主。但他想玛祥仲巴杰一定会同意。贵族妻妾成群,不差这一个儿子。


汉人奴隶,已经被奖赏许多贵族,想一下全释放,很不容易。


末氏家族为末结桑东则布的家族。末结桑东则布已经被打上反贼的标签,如果将末氏家族放回,有损他和玛祥仲巴杰的威望。


而且李瑄要的马牛羊驼和黄金太多。


一旦这些马牛羊驼到青海,吐蕃要空许多牧场,本就损失惨重的吐蕃,需更长时间去恢复元气。


另外,还要年年向大唐上贡,一定不是小数目。


“我想挥师南下,将两国的版图拼接在一起。是圣人网开一面。机会已经给你们,后悔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李瑄沉声说道,还是这些条件,不为所动。


吐蕃没得选择!


他也知道吐蕃的性格,必会因此次压迫而反弹,但他也不在意。


十年时间,吐蕃远远无法恢复。


只要吐蕃存在,拥有十一万兵马的陇右军就会存在。


恩兰达扎路恭被李瑄的气势震到。


李瑄根本不给讨价还价的机会,因为吐蕃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大堂的气氛一瞬间僵住,然每过一个呼吸,气氛就会紧张一分。


李瑄干脆继续拿起书……


如此,恩兰达扎路恭更感觉到压力。


半刻钟过去,李瑄又将书放下。


恩兰达扎路恭神情紧绷,他以为李瑄要将他轰出去,立刻说道:“我吐蕃同意元帅的条件……这都是冒犯天朝的代价,今后吐蕃为附属,赞普得到大唐天子的封号,兵马随时接受大唐天子的调遣!待我回到吐蕃,会立刻携带贡礼,向大唐天子朝拜!”


说完这句话,恩兰达扎路恭仿佛失去所有力气一样。


赞普是天神转世,现在却要大唐天子正名,这是一种耻辱。


但国家衰弱,唯有忍辱负重,才能保全国家。


“只要吐蕃真心实意。我大唐会如你们的玛祥对待你们的赞普一样,对待你们。忍辱负重的心思就不要有了,会将你们推入深渊……”


李瑄缓缓向恩兰达扎路恭说道。


“吐蕃拱卫天朝之心,百代不移!”


恩兰达扎路恭再次一拜后,向李瑄请求道:“在下希望见一下赞普。”


他知道赞普已不可能回到吐蕃,只是想看一下赞普究竟如何。


“圣人有令,不得任何人见吐蕃赞普。如果想见,去长安求见吧!”


李瑄直接将此推到李隆基身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恩兰达扎路恭无法强求,只能向李瑄一礼后离开,退出大堂。


在节度使府衙的院落中,末结桑东则布与恩兰达扎路恭错过。


两代大论彼此凝视。


恩兰达扎路恭正欲开口的时候,被末结桑东则布打断:“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我走投无路,而唐蕃古道能直通大唐。如果我先一步回到逻些城,还能轮到仲巴杰吗?我不是低估你们的能力,而是高估了你们的忠心,没想到你们抛弃赞普的时候,这么果断!”


说完,不待恩兰达扎路恭回复,末结桑东则布就径直离开。


恩兰达扎路恭还有羞耻,掩面离开府衙。


吐蕃的依附,意味着持续一百多年的唐、吐战事告一段落。


这几个月来,该有的调度,皆已完成。


从新郡太守,到他新任命的僚属,可以有条不紊地继续行进。


吐蕃放归的汉人奴隶,李瑄写信让高适、杨绾、刘晏安置。


李瑄下令后天启程,由临洮军一千轻骑,押送尺带珠丹、附属诸王、政务大臣、吐蕃主要将领、贵族、千户长等,连同金银珠宝,回归长安。


随行的还有南霁云、哥舒翰、安思顺几名英雄勋章获得者,他们要接受圣人的授勋。


这两日做好准备!


李瑄又吩咐僚属一些事宜,让他们各司其职,不要多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次日,李瑄与李泌一起到城外湟水旁垂钓。


一个时辰,李瑄连上数条鱼,李泌一条未上。


“先生今日运气不好!”


李瑄再次将鱼线放入水中,调侃李泌一句。


他怀疑李泌这个不吃肉的人,不会钓鱼。


“钓鱼,不就是慢慢等待吗,要有耐心,等待鱼儿咬上来。”


李泌没有一丝焦急。


“还是先生耐心好,如过半个时辰不上鱼,我就会心急。”李瑄笑了笑。


“将军不爱钓鱼,是以心急,这无可厚非。”


李泌向李瑄说道。


“唉!是啊!好在今日运气不错。明日我回长安,先生一同随行否?”


李瑄这才说起此事。


“山人可回终南山。”


李泌表达的意思很清晰,他不入仕途。


边塞的修行,让他有所感悟,想继续修行长生不死之术。


“我读史书的时候,见张良得遇黄石公,王猛嵩山遇老翁。我本感叹二人的奇遇,现在一点都不羡慕,因为张良王猛只能见到黄石公和嵩山老翁一面,而我一直能请教我的良师益友啊!”


李瑄突然感慨一句。


他把同为道教的李泌,比作黄石公那种道教先贤。


而嵩山老翁,是有先见之明的无名隐士。


“诸葛亮北伐失败,没人说是他的过错;司马懿得到天下,都在对他口诛笔伐。因为这合乎于道义啊!”


“枉尺直寻,不小直而大直。将军比我有智慧。我更不敢当黄石公和嵩山老翁。”


李泌沉定一下,向李瑄开口。


他言语简洁,意味深长。


李瑄沉默,去思考。


鱼漂在动,他未觉,恍若他心在跳动。


他似乎明白李泌的意思,


如果他麾下的将领、官吏,都觉得他想济世安民,建立尧舜那样的时代。


像诸葛亮一样明知不可为的勇气,最终从政坛上大败而退出。


甚至让世人感受到那股大遗憾。


令将领们和高洁的文人们义愤填膺的遗憾。


那样他拨乱反正的时候,必然会有人理解。


想是这样想,如何去实施,却极为困难。


“将军,动了。”


李泌这才开口提醒一番。


“咻……”


李瑄抽杆,这次未中鱼。


而李泌也趁此迅速收杆,李瑄没有注意李泌是直钩钓鱼……


一个不沾荤腥的人,注定不会钓鱼。


随后,李泌以兴罢为由,叫李瑄离开。


李瑄心中有大方向,就可慢慢思考具体。


留给他的时间看似很多,实则很短。


归湟水城的时候,李瑄将鱼赠给路过的百姓……


正常情况下,应该在李泌这样的人面前放生,但李瑄没有。


这也是李瑄的个性与志向。


回长安的时候,李瑄没有让长离随行。


翌日清晨,长离为李瑄梳发,李瑄告诉长离,如果他不回陇右,会派人接她入长安。


长离感动欲泪,她一个婢女,能常侍奉李瑄左右,已心满意足。


李瑄车马离开的时候,城中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


李瑄在马上对百姓们挥手。


他们只以为是简单的送行,不久后李瑄会再回来。


沿途郡县,得知李瑄要献吐蕃赞普于长安,百姓纷纷出城在官道上,所过之处,万人空巷。


此行李瑄专门为李隆基带有礼物,准备在千秋节的时候进献。


当然,如果长途跋涉中礼物死去,那就另当别论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