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一章 建立神策军,追封李瑄祖父为王(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隆基与杨玉环正在曲江赏花,曲江花树迷离,柳岸杨柳如烟,花絮飞满天。


曲江的岛上传来温婉的箜篌声,迷人心醉。


杨玉环和李隆基还观看那曲江石刻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两人都若有所思。


李隆基遗憾李瑄的战报还未送到。


杨玉环则想到当时还很青涩的李瑄,在亭子前吟下两首牡丹。


虽然刻在石碑上的牡丹妇孺皆知,但她更喜欢“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启奏圣人,李大夫从雪域高原传来战报……”


就在这时,一名羽林郎持一个包裹到李隆基面前禀告。


大煞风景!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紧急军情,都没必要打扰圣人的雅兴。


而此包裹非黑色,说名并不是紧急军情。


“起驾,去紫云楼!”


平时最爱游玩的李隆基兴致全无,他甚至来不及回宫,吩咐侍从到曲江的紫云楼中观看李瑄的奏书。


“三位姨陪玉环在曲江游玩……”


李隆基离开前还不忘吩咐一声,然后加快脚步至紫云楼。


“七郎这次富贵太大了,直到现在,长安还议论七郎斩俘吐蕃三十万,擒吐蕃赞普的故事。”


秦国夫人十分羡慕地说道。


谁都知道,这段时间李隆基如此开心,全是因为李瑄大破吐蕃,擒吐蕃赞普。


而长安城中的茶楼酒肆,十个里面有九个在议论李瑄擒吐蕃赞普之事。


唐与吐蕃大战一百多年,吐蕃的强大已深入人心。


而李瑄干的事情,真突破人心。


那些少年们听到这样的事迹,血脉偾张。


大丈夫就应该和李瑄一样,这句话自李瑄生擒双可汗时被提及,现在已经成为少年人的口头禅。


李瑄的功劳太大,以至于遮掩斩杀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谷浑小王、通颊王、党项王的战绩。


时人都拿李瑄与李靖相比。


相比于李靖大器晚成,年少成名,英雄之气纵横,诗才无双的李瑄,更能吸引少年们去探索。


有些长安纨绔子弟,今年不再“看花马”,想在边关从军,成为英雄。


毫无疑问,李瑄是大唐除李隆基外,最有名气的人。


这种声威很快就能通过长安、洛阳,传遍大江南北。


“七郎现在已是楚国公,会不会封王啊?”


杨玉瑶一听到李瑄,就兴奋得不行。


她很想看看李瑄斩敌的时候,是怎样的威风。


可惜永远也难以见到。


“富贵之极,又是宗室。圣人一定会封七郎为王。不久前,圣人刚追封七郎的祖父为陇西郡王,此一定是为封王做准备。”


韩国夫人接话道。


不仅仅是她们,长安也有这样的议论。


封李瑄为王,没有人不服气。


李瑄所为,就是万户侯的功绩。


李瑄的祖父为李承干的儿子李象。


由于李承乾造反,李象被牵连,没有一个像样的爵位,只是怀州别驾。


李适之为幽州节度使的时候,上请李隆基将李承干和李象,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李隆基同意,并追封李承干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连李象的兄弟李厥也被追封为青州都督、宗正卿。


李象是陇西人,追封为陇西郡王,也算是身后显贵。


“玉环,有机会你求求圣人,给杨锜也封一个郡王……,我们杨家也算光耀门楣了。”


秦国夫人向杨玉环说道。


她认为以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幸,这是不难办到的事情。


“没有七郎的能力,谁能承载郡王的重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有河间王因宗室而封,其余皆为国公。我们杨家非宗室,难道还能比得凌烟阁的功臣吗?阿姊,以后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杨玉环断然地说道。


她怎么可能左右圣人封王呢?她的姐姐把异姓王看得太简单了。


那凌烟阁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尉迟恭、秦琼、李绩,他们的威名到现在还在传颂,可也不过开国公而已。


而且她的兄长杨铦和杨锜,都是从普通人,一跃而成就高位。


本就让人心生嫉妒。


杨玉环觉得阿姊的话太欠缺考虑。


“好吧,玉环!不过杨钊是一个大才,圣人都多次夸赞。他与我们家的关系,也不是很远。”


秦国夫人见杨玉环这么说,也不敢再提封王之事。


他们杨家也想培养一名大臣,但杨铦、杨锜不争气,只能选择有志气,有能力的杨钊。


“杨钊所立功绩,与七郎相比不值一提……”


杨玉环心思根本不在杨钊身上。


“七郎毕竟是外人,他刚正的时候,连我杨家人都得避让……”


韩国夫人想起长安外的果园,李瑄往那一站,就是地界。一向嚣张跋扈的杨锜和太华公主,也得忍气吞声。


更别说这次与大战后,连他们都无法想象李瑄的富贵。


“七郎像是古代的君子一样,秉公执法。如果杨氏与七郎冲突,那一定是杨氏的错,我会劝说圣人,大义灭亲。”


杨玉环知道姐姐和兄长在长安不安分,她把丑话说到前头。不论李瑄以后逮捕杨铦,还是杨锜,亦或者其他杨家人。她会向着李瑄。


杨氏三姐妹非常吃惊,他们一个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玉环一句话,就可以让任何一名身居高位的杨家人脱去官服。


“玉环,不说这些了,我们上画舫……”


见气氛僵住,杨玉瑶拉着杨玉环去登画舫游湖。


……


紫云楼。


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侍下,先将《大非川破吐蕃、擒赞普书》打开。


“力士,这内容我要观看三天三夜!”


李隆基看到厚厚的一沓厚,诙谐一笑。


实际上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只是李隆基打趣的话。


这份奏折,李隆基等了许久,因此吩咐宫禁内侍,一旦李瑄的奏折到来,不论他在干嘛,都必须在第一时间传给他。


“战事持续数月,一定有许多细节与惊险,七郎又要降伏那些吐蕃附属部落,有此记录,理所应当。”


圣人问,高力士自然要接话。


“史书哪有这战报的滋味,我情愿这份战报再厚十倍,这是我的功绩啊,古代的帝王,也应该和我一样的心思。”


李隆基笑着将战报打开。


这是点缀他盛世的丹青,是让他真正比肩太宗皇帝的功绩。


对他有利的事情,能让他千古扬名的事情,哪怕再多,他也会一字不漏地看下去。


“此字绝佳,七郎军中竟有这样的掌书记。”


战报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颜真卿写的,李隆基惊叹于颜真卿字。


心情大好的李隆基,看任何事物都无比美好,更别说看到真正的顶级书法。


李隆基心想着要将写战报的幕僚召到长安。


这就是军功的厚重,正常情况下颜真卿为官,很难出人头地。若参与一场战斗,有快速晋升的机会。


接下来,李隆基认真观看战报。


对恭维他的话,非常合他的心意。尺带珠丹蛮夷贼子,也配和他相提并论?


金城公主入吐蕃,真是大错特错!


“都说孟贲、夏育勇猛,可哪能比得上七郎;项羽、冉闵这样,未见如七郎锋芒;关羽、张飞万人敌,而七郎力雄万夫;我想我朝的秦琼、尉迟恭在世,也会自愧不如……”


看到李瑄大战吐蕃十八猛将的时候,李隆基拍着玉案说道。


随军将李瑄大战的细节记录下来,又有刘单所书,李隆基能联想到李瑄纵横沙场的画面。


他认为古今的勇猛之将,必以李瑄为首。


“尺带珠丹,终于落到我的手中。七郎有时间,当快点将尺带珠丹送往长安。”


看完李瑄生擒尺带珠丹后,李隆基迫不及待。


边帅献俘虏,一直是大唐的奏功仪式。


这么大的功劳,李瑄不主动返长安,没有人能代替李瑄献俘。


“黄河的源头竟如此奇妙,雪域高原,当是鬼斧神工的景象。历朝历代,也只有我将黄河纳入华夏版图……天下人该知道这样的事迹……”


得知李瑄全纳黄河于大唐,李隆基心潮澎湃,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古之帝王所追求的,在他的治下完成。


最主要的是太宗皇帝没做到这一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