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章 我仅次于霍光,杨玉环被送出宫(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看李隆基最终的意愿,敢不敢行历史性的壮举。


“孩儿一定会努力的!”


李瑄重重地点头。


他的时间不多,最好能在两年内成为宰相,进行布局。


“关于太子之事,七郎未来如何应对……”


此话李适之一向欲言又止。


但李适之是一个性情豪爽的人,终于忍不住问出来。


等太子荣登九五后,必然会找机会算计李瑄,最好的结局,也是罢免官职。


“父亲以后不必问这样的话。孩儿会完美处理与太子的关系。就像我一步步走到现在一样完美。”


李瑄庄重肃穆地向李适之说道。


他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但造反之事,绝不会向任何人吐露。


连父亲都觉得他是忠臣的时候,才能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陆象先说得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为父想太多了。”


李适之摇了摇头。


以后他不会再过问关于太子的事情,他相信七郎。


不一会儿,宦官林招隐入宋国公府,为李瑄送上诸葛亮剑。


除此之外,还送给李瑄骊山下一座豪宅,两片果园。


李瑄谢恩!


河东、朔方的帅印,需要过段时间,才能交给李瑄。


王忠嗣出狱后,就拿到诏书,李隆基催促王忠嗣速速到永嘉郡上任。


以后由长史入京述职,若无诏,王忠嗣不得回京。


李瑄以向王忠嗣请教朔方、河东军务要是为由,请王忠嗣到兴庆宫,与其交接。


李隆基应允,让李瑄在交泰殿与王忠嗣交接军务。


交泰殿在兴庆殿后面,是兴庆宫中的便殿之一。


第二日下朝后,李瑄与王忠嗣一起坐在交泰殿的偏殿之中,为防止李隆基起疑心,李瑄特意拉高力士作陪。


一连三个时辰,李瑄都在与王忠嗣聊朔方、河东的军事,包括哪一军将领的性格,哪一军副将是谁,幕府成员。李瑄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


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由于朔方三年来无战事,李瑄的老部下王思礼还是丰安军使,阿史那扶汶为丰安军副使,另一名副使是一名叫郭合苍的人,以前也是李瑄的衙将。


连与李瑄有间隙的浑释之都离开皋兰州,在朔方为将。


还有朔方、河东的防务,王忠嗣没有丝毫保留。


和王忠嗣曾经料想的一样,李瑄得到了他的兵马,只是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


王忠嗣想着李瑄最少十年后才会有上将之势,短短三年多,李瑄就已盖过他的功绩。


他也挺佩服李瑄的。


对吐蕃的引诱,对回纥的突袭,又收复九曲。


每一战迅速又漂亮,战损比他自愧不如。


交兵马交给李瑄,他很放心,他相信李瑄会善待士卒。


从李瑄突袭青海,拯救老弱妇孺来看,李瑄有将之仁心。


王忠嗣并不觉得李瑄是好战之人,一百多年来吐蕃对大唐威胁太大,必须惩戒。


“王太守如何看待河陇即将到来的大战?”


在河朔军务交接完毕后,李瑄当着高力士的面,问王忠嗣河陇战事。


李瑄会善待王忠嗣麾下的僚属,不解其幕府。


王忠嗣属于被贬,不可能提携手下。


李瑄也没有那么多人手,接替王忠嗣的幕府。


河朔那些幕府成员一定惶恐,李瑄全部接手,河朔佐吏一定会感激李瑄。


“李将军对石堡城的策略,属于上上之策。韦孝宽当年在平定关东的时候,面对坚固小城,主动放弃攻坚,寻求主力决战。决战胜后,坚固小城不攻自破。待李将军此次旗开得胜,石堡城将唾手可得。”


“其他我不好评价,相信李将军已经有计划。我会在永嘉郡等待军功传至。”


王忠嗣认同李瑄对河湟的布置,如果是他也会那么做。


至于即将发生的一战,王忠嗣不知具体,不解李瑄如何布置,故未多言。


“朔方经略军五千精骑、一万轻骑,河东天兵军五千精骑、一万轻骑,皆为精锐。轻骑游弈,精骑可摧锋之用。”


王忠嗣提醒李瑄这一点。关键时刻,可尽用这些骑兵参战。


这些年,他挑选从突厥大战中缴获的良马,投入河东、朔方的资源训练这两支军队。


里面有参加桑干河之战、灭突厥之战的精锐猛士。


他们日夜思战,遇战必爆发出强大战斗力,王忠嗣不想李瑄埋没他们。


“合适时机,我会重用!”


李瑄要慎重考虑。


因为北方的骑兵一直在草原上。


而李瑄麾下的骑兵,开始尝试在高原上训练,目前能适应大非川以北的环境。


至于更往内的雪域高原,还要在海拔更高的地方训练,挑选合适的士兵。


以青海的海拔来看,出现高原反应的概率是很低的,李瑄相信大部分河朔士兵能适应。


“我的两石弓,已经用不到了。不久后会赠送到李将军手中,希望李将军能用此强弓,为国家建功。”


王忠嗣没有再说藏弓于袋的话,说完他向高力士一礼,从座位上起身。


他与李瑄聊的时间够长,让高力士一直等着也不合适。


他没有什么想说的,只是遗憾要退出军队。


还是以这种方式离开。


自从监牢出来,王忠嗣在心中一直有一股闷气,一种惆怅感。


半生戎马,他已经适应那样的军旅生涯。


没有黄沙相伴,看不到军士训练的喝声,他彻夜难眠。


江南的蝶舞莺啼,绚丽花草,不是他的追求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忠嗣起身离殿的时候,念出这首李瑄很早做出的诗。


等王忠嗣出交泰殿偏殿,此诗刚好读完。


这一世,不欲疲中国之力,已缴功名,是李瑄告诉王忠嗣的。


王忠嗣希望李瑄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下去。


他可能永远也看不到北方的边塞风光。


从小在太原、长安长大,却要流落到南方。


李瑄没有阻拦王忠嗣离开。


从感性上,他希望王忠嗣能重新振作起来,好好活下去……


……


“七郎,忠嗣离开,大唐的西北二边靠你了。”


高力士拍了拍李瑄的肩膀,有的事情他心知肚明,但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李隆基,即便是他也不敢劝李隆基。


“高翁放心,只要我在这个位置上,不论是回纥,还是吐蕃,都不能踏入大唐疆土半步。”


李瑄向高力士说道。


随即,两人出交泰殿,边走边聊……


就在这时,一名小宦官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向高力士禀告道:“高翁,不好了,圣人与娘子争吵,圣人大怒,令您将娘子送归光禄卿的府邸。”


“啊……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呢?圣人一向对娘子如珍宝一般。”


高力士听后大惊失色。


玉环娘子一向善解人意,不可能无缘无故与圣人争吵呢。


而且已经到了送回杨铦府邸的程度。


李瑄在一旁听得真切,历史上好像就是天宝五载七月份,杨玉环被第一次送归杨铦宅。


“七郎,要不你去劝说一下圣人?”


高力士想让李瑄过去看一下,是否有什么误会。


杨玉环与李隆基是他一手促成的,他可不愿杨玉环失宠。


“高翁就先遵从圣人的旨意,将娘子送到光禄卿宅院。我敢担保,以圣人对娘子的宠爱,不须多久,就会再接娘子入宫中,恩爱如初!”


李瑄不愿现在去掺和李隆基的家事。


说不定李隆基正在气头上。


“就听七郎的!”


高力士没办法,只能先遵从李隆基的命令,将杨玉环送入杨铦宅中……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