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八年,皇帝求我登基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二章国子监的艰难,赵定构想(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前国子监内监生一共三千人,其中三百人来自于当朝三品官员以上的世家大族子弟,文武皆有,七百人来自于,当朝五品以上官员的家族子弟,一千三百人来自于当朝五品到八品以上的官员家族子弟,同样文武不限制.....”


“那寒门和平民呢?”


还没等张仕纬说完,赵定便开口问道。


“寒门和平民一共只有两百人。”


张仕纬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


“一共只有两百人?”


听着这数据赵定一瞬间蒙了。


“那剩下的五百人呢?”


赵定再问。


“都是三品大员家族奴役的子弟。”


张仕纬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


“额....”


果然是宁为富家奴,不做穷书生啊。


听着张仕纬这话,赵定心底莫名的升起一丝感慨。


到了这一刻,他好像也明白为何国子监内的监生会如此割裂了。


都是士族,都是从小娇生惯养,都是伸手不提四两之人,能与普通老百姓共情吗?


唉。


万恶的封建社会啊。


到了这一刻。


他反倒是越发的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幸运。


占据天下人口不足百分之五的人却垄断着百分之九十九十四以上的教育资源,可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却只能卷不到百分之六的教育资源。


这个时代,普通人和寒门想要出头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听夫子这么一说,本王似乎也明白了这国子监的改革为何会如此艰难了。”


过了半晌之后,赵定幽幽一叹。


大乾终究是大乾,幽州终究是幽州。


虽说幽州远比大乾内地来的穷困潦倒,可也同样造就了百姓好勇斗狠,对待世家大族疾恶如仇的性格。


而这国子监内,却是世家大族的人手占据着绝大多数,如此一来,任何动了他们利益蛋糕之人,必然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毕竟在这里,平民才是少数,权贵才是多数。


平民阶层自然毫无话语权。


“本王有一个想法,夫子你看可有实行的可能。”


过了半晌之后,赵定悠悠一叹道。


“王爷,您要做什么?不妨与下官说说。”


听着赵定这话,张仕纬脸上的神色也渐渐变得肃穆了起来。


“保留当前国子监内的监生数量,对国子监进行扩充。


在这些监生之外再招揽从大乾九州二十四府招揽人才进行培养,开设不同的科目,不再局限于目前国子监内主要研读经史典籍。


可学水利,可学农桑,可学算术,可学纺织。


招募军武之人,开设军武学堂。


开设尚医堂,培养大夫。


开设土木建筑学,重点培养工部所需人才。


另外在国子监的基础上,拆分三等不同等级学院,按照所学简易划分。


为初,中,高三种不同学府,国子监为统筹。


每一个初,中,高三等学府,晋升皆由考试选拔进行,至于所考取的内容,皆由其入学之时所学科目决定,


如今国子监内所学的儒学,史学,文学为基础,重点考核项目依旧为各自入学之时所学科目。


至于人才选拔,则从民间挑选,凡十岁以上适龄儿童皆可入学,士族,寒门,平民子弟皆可。


其中士族三千人,寒门三千人,平民三千人。


前三年,入学所需花费皆由户部拨付,此事由我待会与父皇呈奏。


前三年免费,后三年之后,进行半工半读,统一食宿,统一作息,


期间每年设立考核机制,好吃懒做者,偷奸耍滑者,一律开除。


人数暂定为九千人,加上原来的国子监人数,整个国子监人数扩充为一万二两千人。”


赵定的想法很简单。


你们想要团结多数,压制少数,那我就将你们的多数压制到少数。


而之所以将扩充人数,以此稀释你们的话语权。


而至于那士族三千人则大部分从大乾九州二十四府选取,如此一来,看似士族人数也有了一半之多,但别忘记了,地方士族和应天的士族可并不对付。


如此一来,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可就大了去了。


最为重要的是国子监由他赵定做主,由张仕纬做主,有这么一个三朝帝师在,那些地方士族所依附的对象有且也只能是他赵定和张仕纬。


“燕王爷,你这是阳谋啊。”


听完赵定这话,张仕纬一脸苦笑的看着赵定。


赵定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而是真的太好,一方面稀释了大乾顶级士族在国子监的话语权,另外一方面也给了那些之前被打压的平民百姓以及寒门阶层一个上升的渠道。


若是真的能够实行下去,等着这些新招收来的国子监学生进入朝堂,慢慢的大乾的朝局也就会发生改变。


但阻力也必然是有的,可就算是那些世家大族却也不敢直接跳出来反对。


难道你想和全天下百姓作对吗?


所以就算他们心底有所不满,但却也不敢正面说什么。


而同时因为开设了许多不同的科目,也为大乾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如此一来,不需要十年,或许就能一举改变大乾积弱的局面。


毕竟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尤其是此举,不仅惠及了朝廷,更惠及了地方,惠及了百姓。


第一次将,军武,农桑,水利,纺织,建筑,医疗纳入了国子监的教育体系,如此一来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且大大解决了地方上各种资源稀缺的局面。


可谓是利国利民。


但所需的花费也同样极为巨大,因为开设的这七个科目,每年所需要的钱粮投入也同样极其恐怖。


想到这里,张仕纬深吸一口气,望向赵定道:“王爷所想,老夫极为赞成,但王爷所做之事,只怕又要触及不少人之利益,到了那时,对王爷您弹劾的奏折也必然如雪花般飞向陛下的案台,


但老夫可以表态的就是,对于王爷此次所做之事,老夫全力支持。


同时老夫愿意捐出全部家财,以供王爷办学所需。”


“没必要,没必要,这办学所需银子,本王还是拿得出来的。”


赵定极为淡然的摆了摆手。


在幽州经营了八年,这些银子,他赵定还是拿的出来的。


无非就是等着那帮世家大族以此来弹劾他的问题。


我看到时候你们借口国库没钱,乃至拿出银子,你们还能说什么?


想到这里,赵定已经有些忍不住期待,到时候他在朝堂上怼的那帮满朝文武哑口无言的场景了。


而且就算是没银子,他赵定也有的是办法搞出银子来!


无非就是想与不想的问题!


PS:四千字大章,二合一一起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