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章 龙凤争鸣(下)(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儿子,不是太子。


太子,不是儿子。


那个不是太子的儿子,自然是先皇嫡次子:梁王刘武;


至于那‘不是儿子’的太子,自然是先皇嫡长子,汉家如今的皇帝:天子启……


“儿做太子那些年,当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才刚做了几年太子,便冒出来个慎夫人、阿揖母子,愣是惹得母后气急败坏、搞得儿阵脚大乱。”


“总归是阿揖鲁莽,策马疾驰出了事,儿这如无根之萍般的储位,才总算是堪堪坐稳。”


“却也还是难免被先帝斥责、唾骂,更时不时以‘易储另立’之说恐吓……”


···


“母亲还记得当年,梁怀王死后,母亲说了什么吗?”


说着,天子启便笑着低下头,呆愣片刻,索性便在御阶最上方的那一阶上,一屁股坐了下来。


原本背负于身后的双手,也被天子启收回身前,左手以掌扶膝,右手以肘撑在腿上,手掌时不时从面前擦过,却是不知在擦些什么。


原本讥讽、清冷的语调,更不知何时,已带上了些许哽咽。


“母亲说:做得好!”


“一定要把手尾收拾干净!”


“而后,母后便背着儿,让阿姊将阿武接去了宫外。”


“——之后不数月,阿武便封王就藩;”


“也是从那以后,儿派去梁国——派去睢阳的每一个人身后,都会多出好几个采风御史随行。”


“便是阿武染了风寒、害了病疾,母后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儿这个储君太子……”


天子启几乎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强压下了语调的起伏,才没让那哽咽,太过清楚地传到母亲耳中。


但在那张被藏在手掌之下的面庞之上,天子启除了嘴角挂着自嘲的笑意,余下的每一寸皮肤,都在诠释何谓‘涕泗横流’。


“在母亲眼里,儿,从来都不是母亲的儿子。”


“——甚至都不是个人?”


“就好像儿生来,就是为了做储君、做皇帝而生;”


“在儿眼里,就好似从不曾有父母双亲、宗亲长辈,更不曾有手足姊弟、血脉之亲。”


“就好似儿,从不需要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怜爱的母亲……”


说到此处,天子启终是再也压不下汹涌而上的泪水,只将双手手肘撑在推上,双手捂在脸前,默默坐在御阶上方流起了泪。


诚然:皇帝的快乐、权柄的滋味,没做过皇帝的人,是想象不到的。


但与之对应的,是同样令人无法想象,甚至做梦都不敢梦到的压力,和心力憔悴。


——尤其天子启,更是在先帝那样的‘明君雄主’的注视下,做了足足二十多年的太子储君;


那二十多年有多苦、有多累,只有天子启知道。


对于长子刘荣,天子启虽是一口一个‘荣公子’‘那混账’,但细算起来,还真没怎么苛待。


无论是刘荣偶尔的逾矩,或是三不五时闹出来的热闹,天子启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了最大的包容。


这不是因为天子启,是一个心胸多么宽广的君王;


更不是因为皇长子刘荣,就真那般得天子启宠爱。


天子启,仅仅只是自己淋过雨,才本能的想要为雨幕下的儿子刘荣,撑起一把伞。


仅仅只是天子启吃过那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的苦,才想要挽弓搭箭,将那雷公电母,乃至兴风布雨的龙王,从九霄之上射下来!


相较于太祖高皇帝、先太宗皇帝,天子启都算不上多么‘贤明’;


顶天了去,也就是比英年早逝的孝惠皇帝好一些。


但天子启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


知道别人一眼就能看懂的东西,天子启暗下熬个几晚,也终归是能看懂;


旁人一想就能明白,甚至举一反三的东西,天子启反复琢磨几天,也总能想透彻、想清楚。


如此多年,即便天资再怎么‘平庸’,天子启也总算是厚积薄发,走到了今天。


只是天子启再怎么‘年壮’,再怎么‘刻薄寡恩’,甚至冰冷无情的不像是个碳基生物,但天子启,也终究是个肉体凡胎的人。


天子启,不是不食五谷杂粮,也不是没有七情六欲;


只是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将那本能的欲望、情感,皆埋藏于内心深处而已……


“父皇驾崩,儿即皇帝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削藩。”


“——于私,是要诛灭刘濞那老贼,于公,是为宗庙、社稷,铲除宗亲诸侯尾大不掉的祸患。”


“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我汉家的太后,是怎么做的呢?”


默然垂泪许久,天子启才终于从那无尽的苦楚、哀戚中调整好情绪,语带沙哑的发出一问。


不出意外的,没有等来母亲窦太后的应答,天子启便自顾自往下说道:“为了让母亲支持晁错的《削藩策》,儿答应母亲,将母亲的‘老友’袁盎再度召入朝中,任命为中大夫。”


“为了让母亲,在必要的时候压一下丞相申屠嘉,儿更是下令少府:凡是馆陶公主亲自前去,少府内帑除军械之外的一应财赀,皆任其取用。”


“——很划算。”


“这笔买卖,对我汉家的皇帝而言,真的很划算。”


“但儿,是真的想不通啊?”


“想不通我汉家的太后,为何不是儿这个皇帝的母亲?”


“儿子寻求母亲的帮助,为何还要像做生意一样,给出相应的好处、酬劳?”


说到此处,蹲坐在御阶上方的天子启便转过身;


发现自己和母亲窦太后之间,还当着一方御案,天子启更是撑地而起,满是疑惑的望向御案对侧。


只面上,泪迹未干……


“既然答应了母亲,儿便当真将袁盎,重新召回了朝中;”


“——母亲对《削藩策》的支持呢?”


“不过是噤口不言,默许而已。”


···


“同样答应了母后,儿便也就放任阿姊,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少府搬走了数以万万计的钱货;”


“长安坊间人尽皆知:过去这两年,馆陶长公主从少府内帑搬走的物什,足以塞满百八十个堂邑侯府!”


“——申屠嘉反对《削藩策》时,母亲对申屠嘉的压制呢?”


“依旧是噤口不言,坐视而已。”


···


“莫说这生意,是儿在和自己的母亲做——便是和外人做这笔生意,儿,也不至于吃这么大亏啊?”


“便说儿不是汉家的天子,而只是个粗鄙商户,儿也不至于蠢到做这么一笔赔本买卖??”


“哪怕是个妇人、是个稚童,儿吃了这么大亏,也总不该打碎牙齿和血吞,连一个说法都不去要???”


·


静。


极致的宁静。


随着天子启话音落下,硕大的长信殿,便陷入一阵漫长的绝对寂静之中。


御榻之上,窦太后拄杖呆坐,嘴唇几度开合,众未发一眼;


御案外侧,天子启面挂泪痕,目光灼灼,言辞说不尽的恳切。


母子二人之间的御案之上,空无一物。


——原本,是空无一物的……


“母亲,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等了不知多久,都终究没能等到母亲的应答,天子启,终还是悠然一声长叹;


而后低下头,满是惆怅的含泪带笑,将腰间,那枚以和氏璧纂刻而成的传国玉玺徐徐解下。


单手拿起,愣愣的看了片刻,旋即便讥笑一声,将那方印轻轻丢到了御案之上。


“母亲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母亲想从儿手里讨来,转赠给阿武的,不就是这块破玉,和我汉家的宗庙、社稷吗?”


“儿,给就是了。”


“母亲也不用再拐弯抹角,说什么‘皇帝百年之后’了;”


“出了长乐,儿这便去告庙祭祖,诏行天下,以退位禅让。”


“待阿武位即九五,儿便带着未央宫的姬妾、儿女,直接去阳陵便是……”


阳陵,是天子启继位当年,便正式开始动工的皇陵。


拜太祖高皇帝所赐:汉家的皇帝,都会从自己继位之后不久,便开始兴建属于自己的皇陵。


从继位开始修,一直修到驾崩的那一天。皇陵修的越久、越大,陵邑便也会修的越久、越大;


陵邑修的越大,能迁来陵邑的关东豪强、地头蛇就越多,关东就越安稳,宗庙、社稷,便也越稳固。


在坊间,这被称之为:陵邑之制;


而对于长安朝堂而言,陵邑之制,是与农、孝并列的‘刘汉三大国本’之一:陵。


天子启话说的很直白。


——既然想让梁王留在长安,母亲也别说什么太弟不太弟的了;


——直接就让阿武做了这鸟位,儿也好趁着还没断气儿,带着妻儿往阳陵一埋,也免得日后,连自己的皇陵都进不去……


“阿武……”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