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序幕(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噗嗤……”


“那程不识,当……”


“噗,当真是这般对母后说的?”


未央宫,温室殿。


听身旁的郎中令周仁,说起发生在长乐宫内的事,天子启不知花了多大的力气,才好不容易按捺下大笑的冲动。


却也仅限于‘没有大笑’。


每说出一个字,天子启便要使劲压一下嘴角,才能保证自己不大声笑出来。


但此刻,天子启的嘴角,却是比后世的枪械都难压……


“咳,确实是这样说的。”


“——这…咳咳,这些话,还是程不识亲口说的。”


“据他所言,没有哪怕一个字的错、漏。”

https://m.9biquge,com

天子启强压笑意,郎中令周仁也是憋笑憋得辛苦,只能尽可能精简说辞,以免说话的时候笑出声来。


君臣二人就这么各自憋着笑,沉默了足有半晌;


终还是天子启‘城府’更深一些,率先压下了笑意,云淡风轻的点了点头。


“有意思。”


“程不识这个人,很有意思。”


“——当真是个憨的?”


“亦或者……?”


听出天子启语调中,对那都尉程不识的浓厚兴趣,周仁也不由稍正了正色。


本能的要开口直言,稍一思虑,还是决定维持自己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低下头,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摊开来,简略摘要道:“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叩边。”


“战后,李广起陇西,程不识起雁门,皆被太宗孝文皇帝任为中郎。”


“——太宗皇帝在那一战后任命的中郎,总共有十四人;李广、程不识二人,是这十四人当中最杰出,也是最先外放为将的。”


“余下十二人,有九人因‘才能不足独领一军’而被下方至郡、县为尉,一人战殁北墙,一人因罪免官,一人病故。”


···


“程不识此人,早在当年那场戍边御胡的战争当中,就是以一丝不苟、默守陈规的带兵方式,而得到太宗孝文皇帝的赏识。”


“太宗孝文皇帝曾说:就算是给程不识十万大军,让他去剿灭一窝鼠类,程不识也会有条不紊的安排军队步步为营,依次摆开阵列,再徐徐发动进攻;


这样的将军,虽然很难立下奇功,但也绝对不会犯下大错。


尤其是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将使得匈奴人的游骑,很难找到突破口。”


···


“过去这些年,程不识的带兵方式愈发刻板,军容军纪也愈发严苛;”


“每日的操训、餐息,都严格按照固定时辰进行,一旦有无故迟到、旷到的兵卒,便都会受军法。”


“——累计达到一定次数,更是轻则遣退,重则移交廷尉,以治‘抗令’之罪。”


“所以,兵卒们大都很不希望跟随程不识,而是更愿意在李广麾下作战。”


“因为李广带兵,并不以军法、军纪约束麾下兵卒,而是以恩义服人,兵卒们平日里也更‘自由’些。”


“带兵如此,程不识为人也同样是一板一眼。”


“用长公子的话来说,程不识,就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只要是他认定的事,就绝对不会再改变了……”


听说母亲窦太后召见了程不识,却被程不识机缘巧合又气了一通,天子启本还觉得好笑;


待周仁具体说起程不识的为人处世、脾气性格,也不由下意识正了正身。


尤其是听到最后那句‘认死理’,天子启本满带着欢愉之色的面庞,也随之闪过一抹冷意。


“认死理……”


“只要认定了,就绝不改变?”


若有所思的一问,引得周仁笃定点下头,便见天子启缓缓侧过头去,意味深长的看向周仁,又下意识眯了眯眼角。


“那这程不识,都认哪些死理?”


“——是像老丞相那样,断定自己是社稷的‘柱石’,所以无论什么事,都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还是像母后那样,认定这天下,都是朕这个做哥哥的,随时可以送给弟弟的私赀?”


听出天子启言外之意,周仁认认真真思考了片刻,旋即一脸严肃的摇了摇头。


“恰恰相反。”


“——程不识这个人,认的最大的一个死理,便是规矩。”


“程不识曾经和左右说:军队,是由一个制定规矩的将官,外加万千个遵守规矩的将士所组成。”


“对于将官制定的规矩,将士必须遵守;将官的军令,将士也必须执行。”


“唯有如此,军队才可以像将官的双臂一样——将官看向哪里,军队就打向哪里。”


“故而,程不识这个人,非但不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反而是一个很懂规矩、知进退的人。”


···


“便如今日,程不识在太后那边,便是认准了自己,是太宗孝文皇帝的私臣。”


“所以,程不识效忠的,除了已经故去的太宗皇帝,便只有太后和陛下。”


“——太后说,长乐宫缺一个卫尉,程不识便应下了。”


“程不识说:陛下是君,太后也是君;”


“只要是君令,臣下就应该遵从,而不该去问为什么……”


听到这里,天子启本有些异色的面容,这才缓缓归于正常。


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又思虑片刻,却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可惜了。”


“多好的一个榆木脑袋,给荣那小子正合适;”


“竟让母后抢了先?”


似是遗憾的道出一语,天子启便又莫名摇头一笑。


眼角稍一眯,当即便也有了决断。


“走一趟丞相府,最晚不超过今日宵禁,务必要把程不识的任命调令送去长乐宫,给母后过目!”


“明早,朕自当亲颁诏谕,迁都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天子启颇有些得意的一语,却引得周仁眉头稍一皱。


正要开口提醒天子启:长乐宫的防务,陛下不大方便这么直接插手,便见天子启好似看透了周仁的想法般,满是戏谑的含笑一摆手。


“不会~”


“朕这是知道了母后的‘心意’,又怕母后不好意思伸手向周亚夫要人,这才代劳,遂了母后的愿。”


“——母后谢朕还来不及,又怎会因为朕插手长乐宫的防务,而对朕心怀芥蒂?”


“就这么办吧;”


“出不了岔子。”


被天子启这么一点,周仁便也反应了过来,就没再多言。


——窦太后要任命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固然是气话。


但谁知道呢?


要知道就连天子启,都是通过程不识本人口述,才得以知晓长乐宫内发生的事;


又有谁能因为天子启‘无法知晓长乐宫内发生的事’,而指责天子启没有在母亲窦太后身边,安插几个耳目、眼线呢?


听说母亲要任命此次平乱过程中,太尉周亚夫账下的第一大功臣,天子启二话不说,就替母亲把任命诏书给下了!


即让母亲‘如愿以偿’,又不用让母亲为难,去和坐视睢阳残破而不救的周亚夫伸手要人。


——这是大孝啊!


对外,这件事自然是天子启同东宫窦太后‘母子情深’。


至于对内……


“此番平乱,周亚夫、窦婴,还有梁王,当并居首功。”


“除这三人之外的第四大功臣,便是固守昌邑而不失的程不识喽……”


“嘿;”


“——这么大的功臣,母后却强要了去,给长乐宫看宫门?”


“失德啊~”


“失德……”


谁失德?


天子启没说。


周仁也没问。


但答案,呼之欲出。


“近些时日,坊间当会有物论:东宫记恨周亚夫不救梁王,故恨屋及乌,将周亚夫麾下的大将程不识,给召去了长乐宫看宫门。”


“——东宫会压下物论,辩解称此举,是太后信重程不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